滬蘇浙皖人大協同推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築牢司法保護屏障

讓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愈發美麗動人


從皖江到揚子江江豚的重現,再看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後新安江的碧波蕩漾,再有桃花水母再現太湖,隨著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高質量推進,地緣相近、山水相依的滬蘇浙皖頭頂一片藍天白雲、綠水青山觸目可及已成現實。

今年是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周年,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三周年。在這樣的重要時間節點,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近日聚首安徽金寨,共商協同推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大計。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戰略引領下,三省一市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持續深化協同協作,聚焦長三角區域的生態建設,協同推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積極打造生態修復樣板區和“兩山”理論實踐創新“試驗田”,形成聯繫緊密的生態環境共同體,攜手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助力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制度供給一體化


2020年11月13日,安徽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關於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明確要求,加強與長江三角洲區域檢察機關的協作配合,積極探索完善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加強資訊共用、線索移送、調查協作、聯動辦案等工作,推動跨區域系統化治理。就在同一年,上海、江蘇、浙江人大常委會均已通過《關於加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的決定》,並作出類似規定。

“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人大還圍繞長江環境保護、長江禁漁等重點任務,通過協同立法、聯動監督、聯合出臺決定、代表工作互動等方式載體,找准履職切入點、結合點、著力點,為促進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協作提供堅強法治保障。”安徽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韓軍說,滬蘇浙皖地緣相近、山水相連、河湖相通,生態環境休戚與共,而深化長三角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協作,開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進一步規範和保障公益訴訟司法工作,自然就成為了建立長三角公益訴訟工作協同機制的優先領域之一。

有了地方人大立法保障和指引,滬蘇浙皖之間開展了各種形式生態環境協作。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認真貫徹長江保護法和滬蘇浙皖人大常委會分別通過的促進和保障長江流域禁捕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依法維護長三角區域生態系統完整性;滬蘇浙皖檢察機關會簽《長三角區域檢察協作工作辦法》《關於依法全面充分履行檢察職能為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見》等檔,圍繞不斷提升服務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能級,聚焦長江大保護、長三角綠色一體化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助力碳達峰等,形成共保合力,聚力突破重點問題“形成一盤棋”。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高院聯合簽署《長三角地區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司法協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長三角生態環境一體化司法保護。

除此以外,三省一市或兩地或三方採取靈活方式,結合當地生態保護特點建立符合實際的制度機制,比如:安徽省人民檢察院參與構建長江、淮河、新安江、環太湖流域跨省協作新模式,指導全省各級檢察機關與相鄰省份兄弟單位建立涉長三角區域協作機制20餘個;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檢察院與浙江嘉善、蘇州市吳江區檢察機關密切協作,先後簽訂實施《關於建立青嘉吳檢察機關一體化發展太浦河流域生態資源公益訴訟協作機制的意見》等4項機制,推動“三難管”地區變“三共管”示範區,等等。

安徽省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樊勇說,公益訴訟是一項系統工程,長三角地區是一個聯繫緊密的生態環境共同體。通過加強地方立法,持續制度供給,細化落實相關法律要求,探索建立資訊共用、協作配合的一體化跨區域檢察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健全長三角一體化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的“四梁八柱”,突破各種行政區域壁壘和各類公益訴訟辦案“斷頭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走深走實,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長三角地區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愈發美麗動人。

監督機制體系化


聽取和審議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工作情況報告,緊盯生態環保領域特別是長三角區域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辦理情況;

實地檢查《決定》貫徹實施情況和檢察公益訴訟工作現狀,查找問題,研究加強和改進工作的具體舉措;

要求檢察機關以辦理相關重點案件為抓手,突出辦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公益訴訟案件,嚴厲懲處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

聚焦長江、大運河、淮河、太湖等長三角區域重要生態系統,組織開展守護長江、江河湖海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專項監督;

……

監督是推進法治實施的重要手段。滬蘇浙皖人大圍繞檢察公益訴訟和環境資源審判工作,通過強化執法監督、組織代表實地視察、聽取審議專項報告、開展專題詢問等一系列監督活動,以強監督來推動強落實,積極穩妥推進生態環境公益訴訟,築牢司法保護屏障。

“長三角地區各級人大注重主動融入公益訴訟整體監督體系,尤其支持檢察機關開展法律監督工作,在不同領域、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全方位支持強化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作用,不斷放大監督的集成效應。”安徽省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潘法律說,在監督支持司法機關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提供堅強有力司法保障的同時,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嚴格環境保護制度,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治力度、提高環境違法成本,凝聚起生態環境公益訴訟保護的合力。

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各級人大還將人大監督與法律監督緊密結合,注重發揮人大代表密切聯繫群眾的獨特優勢,建立完善人大代表建議與公益訴訟檢察建議雙向銜接轉化工作機制,建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代表議案建議聯辦制度,加強對重要檢察監督意見辦理情況開展督辦等工作的協作。

安徽省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張冬雲說,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是檢察公益訴訟法定辦案領域,也是檢察公益訴訟最大的辦案領域。檢察機關深化與相關部門在資訊共用、線索移送、諮詢協助、案件聯辦等方面的協作配合,通過從代表建議中摸排公益訴訟問題線索,不僅拓寬了公益訴訟檢察建議的線索來源,而且提高了人大代表建議的辦成率,更重要的是,推動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關注的實際問題,實現了政治效果、法治效果、社會效果相統一。

協同聯動實質化


開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是長三角區域工作協同的重要內容,如何做好協同聯動是一道必答題。經過不斷實踐,內外聯動、橫向交流、互相借鑒的協同聯動機制逐漸成型,一系列一體化標準應運而生,一件件協同協作的案件成為經典。

滬蘇浙皖檢察機關積極推動跨區域系統化治理,積極推動環境損害司法鑒定協同發展,推進區域司法政策適用標準統一;

審判機關立足生態環境保護內在規律,不斷探索完善環境資源案件裁判規則體系,創設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裁判規則,實現了懲治違法犯罪、賠償經濟損失、修復生態環境“一判三贏”的效果;

張某山等非法采砂民事公益訴訟案,經由江蘇省建湖縣人民檢察院起訴,法院將被告繳納的環境修復金及時移交安徽銅陵法院用於異地修復受損生態環境,這是全國法院首個主動將生態環境修復資金跨省移交給受損地法院的案例,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

這些長三角生態環境協同協作的實踐,書寫了長三角保護綠色答卷。這背後推手是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人大的積極作為,展現了人大在長三角綠色發展一體化中的擔當作為。

近年來,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人大圍繞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同步開展立法、調研、視察或者專項監督,支持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共同推進公益訴訟區域協作,以相關工作的“同質化”推動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工作的“一體化”,努力打造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生動局面。

“推動深化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協作,是攜手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的當行之舉,也是三省一市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肩負的政治責任。”安徽省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薑明說,長三角區域肩負著率先實現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高質量發展共同富裕和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使命,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充分領會有關專項規劃、三省一市三年行動計畫等政策檔精神,充分發揮人大立法、監督、決定等職能作用,不斷把長三角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到新水準,在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中彰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獨特優勢和治理效能。

(李光明)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