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關於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加強和改進失能老年人照護工作情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9月10日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
報告指出,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養老服務制度體系“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老年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養老服務制度體系更加完備,多元供給體系不斷完善,支付保障體系不斷加強,綜合監管體系不斷健全。
失能老年人占全體老年人的11.6%
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失能老年人約3500萬,占全體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總人口平均水準的4倍,帶病生存時間達8年多。
失能老年人照護是失能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剛需,也是緩解全社會養老服務焦慮的當務之急,是養老服務工作的重中之重。報告從多個方面介紹目前失能老年人照護工作總體情況。
報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全國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58.9%,提前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養老機構收住的老年人中67%為失能老年人。經過“十三五”期間試點探索、“十四五”期間總結推廣,家庭養老床位、適老化改造、老年助餐、家庭照顧者照護技能培訓、“喘息服務”、探訪關愛等新型服務快速發展並逐漸為廣大老年人熟悉和接受。
數字顯示,“十四五”期間,中央財政支持開展居家和社區基本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專案,為符合條件的老年人建設家庭養老床位30.36萬張,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53.58萬人次;組織各地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已累計改造172萬戶。
長期護理險基金累計支出720億元
報告指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由局部試點邁向全面推進階段。
2016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在15個城市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試點。2020年,國家醫保局、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將試點擴大到49個城市。截至2023年底,參保人數達1.8億,累計236萬失能人員享受相關待遇,長期護理保險基金累計支出720億元。
報告同時指出,目前,全國共有366.9萬特困老年人納入政府供養範圍,特困失能老年人的兜底照護保障更加有力,特困老年人照料護理標準和救助經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經過“十三五”“十四五”時期持續建設,基本實現每個縣有1所以失能照護為主的縣級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
“錢從哪里來”等問題仍較突出
報告指出,當前養老工作與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與失能老年人照護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
照護保障水準有待提高。現有的社會救助和福利保障對象主要集中在特困老年人以及部分經濟困難的失能老年人,一些養老服務資源主要用於滿足自理老年人的文化娛樂需求,老年人支付能力總體偏低,“錢從哪里來”的問題比較突出。
照護供給仍然不足。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正在建設,公辦養老機構改革還不徹底,市場化的居家照護盈利模式尚不成熟,民辦養老服務機構普遍反映“不賺錢”;中心城區“一床難求”與郊區、農村地區養老床位大量閒置現象並存;老年人失能的早期干預及分類指導還處於起步階段;農村失能照護短板突出,農村失能老年人照護更加困難。
照護人才隊伍建設滯後。養老護理員普遍素質不高、數量不足,結構層次不合理,職業認同感較差,工資待遇偏低,人員年流失率達30%以上;針對高層次養老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職稱評定制度缺失;一些養老機構尤其是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沒有按比例配備養老護理員。
政策統籌協調仍需加強。長期護理保險、福利補貼、救助供養等制度之間的銜接剛剛開始,老年人能力評估互認協調機制不健全,失能老年人底數不精准。
報告給出了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包括堅持系統建設,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總體設計;堅持整合照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多元參與,完善失能照護社會支持系統;堅持分層分類,優化可持續綜合照護保障;堅持供需適配,多措並舉加強照護隊伍建設;堅持科技支撐,加快智慧養老技術研發應用;堅持安全第一,築牢品質管理防線。(朱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