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IP代理保護隱私?“互聯網面具”結局也許難如你願

由於IP代理可隱匿使用者行蹤等特性,它成為網路黑灰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代理動態IP,變換境內外不同地區登錄IP位址,用各種虛假伺服器位址實施傳播各類謠言、詐騙、涉黃涉賭等各種違法犯罪行為,逃避警方打擊。


近期,微博、知乎、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百家號、小紅書等多家網路平臺均宣佈“公開帳號IP屬地”,且用戶無法主動關閉,互聯網社交平臺進入“IP顯形時代”。


而隨之而來的是IP付費代理產業的爆火。


低成本的“互聯網面具”


隨著“IP屬地”功能的上線,一大批“網紅”帳號翻車。比如某些海外代購帳號,其真實IP歸屬地在國內;一些本地網紅帳號的IP歸屬地卻在千里之外。


在一些電商平臺上,IP修改服務已悄然上線。


儘管目前不少電商平臺遮罩了“IP代理”的關鍵字搜索,但記者嘗試搜索了幾個關聯詞,仍然找到了多個提供IP代理的商家。在閑魚、轉轉等二手交易平臺上,IP代理業務更是隨處可見。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商家提供的服務,往往一天的價格在4—10元不等,包月價格平均下來則更優惠;而一些提供境外伺服器的商家價格明顯更貴。一些商家則注明只提供國內IP代理服務,並提示禁止將其用於違法違規行為。


修改IP屬地的原理並不複雜。當使用者的設備正常訪問某個網站時,該網站的伺服器會檢測到用戶的本地IP。而如果通過IP代理進行IP的更換,使用者的設備則是先連上代理伺服器,然後由代理伺服器説明使用者訪問網站。這樣一來,因為通過代理中轉了一下,被訪問的網站伺服器檢測到的自然是代理出來的IP位址,而非用戶本身的IP。


通過購買IP代理服務,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隱藏自己的真真實位址,從而規避平臺監管。在IP屬地公開後,不少網路博主也被發現其IP屬地頻繁更換,引發公眾質疑。


各網路平臺顯示IP屬地,提供了一種約束線民不良網路行為、維護正常網路秩序的有效方式,有助於打擊網路暴力、惡意造謠、帶節奏、蹭熱度等不良行為。“顯示IP屬地資訊有助於網路空間治理,並不會洩露個人隱私。實際上,目前各網路平臺應用僅展示了IP的歸屬地並定位到市一級,用戶大可不必擔心,更不必使用各類IP代理。不當使用該手段反而會洩露個人隱私。而對於網路黑灰色產業的參與者,IP代理技術也並不能説明其完全隱匿蹤跡。”河南省嵩山實驗室張建輝博士說。


在諸多領域已風行多時


事實上,IP代理技術並不是一項近期才出現的前沿網路技術,其已在網路加速、網路接入、網路安全等諸多領域中有所應用。以某款網遊為例,由於該網遊僅在北美地區發佈,部分玩家就會選擇通過IP代理方式在北美伺服器進行遊戲註冊和下載;另外,訪問部分網站需要經過多個運營商的轉發和處理,導致訪問頻寬、時延難以保證,部分使用者也會採用網路代理的方式來提高上網體驗;同時,也有部分駭客、不法分子通過該技術隱匿自身蹤跡,通過多個代理來加大自身的追蹤難度。


“一般來說,可以通過應用層代理和網路層代理兩種方式實現IP的‘更換’和‘隱藏’。” 南京紫金山實驗室內生安全中心教授姚遠介紹說,應用層代理主要出現在各類網路流覽器上,本意是節省網路資源,提高網路的利用率;而網路層代理則一般設立代理伺服器作為“中間人”,並在上網機和代理伺服器之間建立VPN網路,使得使用者對外的上網行為由代理伺服器呈現,從而隱藏上網機的真實IP,同時可根據選擇的代理伺服器位址來指定對外呈現的IP地址。


例如,各類雲服務商都提供各類雲主機、雲伺服器等業務,使用這些雲主機、雲伺服器來建立代理伺服器就可實現IP代理。建立IP代理並不需要特別高深的網路技術,在搜尋引擎搜索“IP代理技術”即可獲得步驟詳細的操作教程,具備基礎的電腦網路知識即可按照教程實現代理。


“對專業人士來說,IP代理的操作難度不大。”一位業內人士稱。


“當然,這種實現方式對普通線民來說仍具有一定門檻,且各類雲主機費用不菲,年收費從幾百元到幾萬元不等。一般上網使用者會選擇專業的IP代理提供商來實現指定IP區域的目的。”姚遠說,使用者只需要安裝指定軟體,並選擇屬意的IP區域即可,目前爆火的IP代理業務大部分都屬於這一種。


IP代理亟須規範管理


出售付費代理IP,是不是監管之外的灰色地帶?記者發現,一些提供代理IP的商家在付費頁面聲明稱,其使用的伺服器均有在中國國內備案,並嚴格遵守《互聯網安全法》,沒有違禁違規功能。


然而,從IP代理業務的實現途徑分析,使用IP代理業務存在重大的資訊安全風險,使用者的網路帳戶、密碼和上網行為都通過特定的代理伺服器中轉,可能面臨財物損失、隱私洩露等風險。


此外,由於IP代理可隱匿使用者行蹤等特性,它成為網路黑灰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代理動態IP,變換境內外不同地區


登錄IP地址,用各種虛假伺服器地址實施傳播各類謠言、詐騙、涉黃涉賭等各種違法犯罪行為,逃避警方打擊。


據瞭解,目前我國尚缺乏法律檔對IP代理技術本身進行限制。北京師範大學互聯網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中國互聯網協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沈括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付費IP代理涉及到網路黑灰產業的屬性問題,目前來看它更多屬於平臺的自發選擇,法律沒有直接將它規定為義務來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IP代理還不能被一刀切地認為違法。但如果有人利用虛假的IP屬地進行詐騙等犯罪行為,付費IP代理商家可能成為“幫助犯”。就算商家在買賣時已就此問題提供單方面聲明,也會被認定存有主觀過錯,不能撇清法律責任。


去年,公安部在“淨網2021”工作成效發佈會上就曾通報,專門針對網路電視和“動態IP代理”等網上違法有害資訊滋生的重點基礎資源開展治理,會同有關部門依法查處非法網路電視平臺146個,關停非法寬頻線路1.3萬餘條、寬頻上網帳號5千餘個。


“建議主管部門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規範IP代理技術的應用,從IP代理服務提供的資質、使用者IP代理行為的範圍和目的等方面進行具體劃定。”中國網路空間內生安全技術與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張芳說,互聯網從業者也應當利用技術手段,讓IP代理有跡可循,對於通過IP代理“隱藏”起來的不法用戶達到可追蹤、可反溯、可舉證,切實以技術手段保障網路空間風朗氣清。(喬地 孫越)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