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法律法規 加大執法力度 強化行業自律合力加強網路空間智慧財產權保護

本報訊 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實行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法律法規日趨完善,司法體系逐步健全,執法力度不斷加大,全社會智慧財產權意識顯著提高,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智慧財產權發展之路。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深度運用,網路空間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面臨新情況、新挑戰,例如侵權手段更加隱蔽、形式更加多樣、成本更加低廉,相關訴訟存在立案難、取證難、審理難、執行難等問題。保護智慧財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各地各部門準確把握網路環境下智慧財產權創造、保護、運用的特點規律,合力加強網路空間智慧財產權保護,為推動高品質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網路空間智慧財產權侵權違法行為多發


劉先生在某甲搜尋引擎的“百科”欄目上發表了“倉鼠亞科”詞條的更新版本。隨後劉先生發現,網友“藤蔓”在某乙搜尋引擎的“百科”欄目中發表了“倉鼠”詞條,其內容不僅與劉先生發表的詞條內容高度一致,且署名並非劉先生,也未標注來源。與某乙搜尋引擎公司溝通未果,劉先生向北京互聯網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判令某乙搜尋引擎公司將詞條署名更改為自己。在劉先生起訴後,某乙搜尋引擎公司主動將“倉鼠”詞條刪除。


法院經審理認為,劉先生在參考9篇外國文獻的基礎上,創作的詞條相較之前其他網友發表的5個歷史版本,篇幅大幅增加,內容更加詳實具體,並非對歷史版本的簡單加工,而是重新創作所形成的作品,確認了劉先生對詞條享有著作權。同時,法院認為某乙搜尋引擎公司作為網路服務提供者,不具有主觀過錯,且已盡到了法律規定的“通知—刪除”義務,故駁回了劉先生更改署名的訴求。


網路文學領域同樣是盜版侵權的重災區。中國版權協會發佈的《2021年中國網路文學版權保護與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網路文學盜版平臺整體月度活躍用戶量為4371萬,占線上閱讀用戶量的14.1%,月度人均啟動次數約50次。多數網路文學平臺每年有80%以上的作品被盜版;82.6%的網路作家深受盜版侵害,其中頻繁經歷盜版的比例超四成。


互聯網環境下智慧財產權保護面臨新問題


網路環境下智慧財產權保護到底難在哪兒?清華大學法學院智慧財產權法研究中心主任崔國斌說,第一,智慧財產權無形性特徵更加明顯。網路空間智慧財產權的載體主要是數位資訊,相較于傳統的智慧財產權載體,對其溯源、鎖定、評估、確權等都難度更大。第二,智慧財產權地域性特徵受到衝擊。在網路空間,虛擬性、開放性、無國界性給智慧財產權地域性造成衝擊,導致網路侵權行為更加難以確定,執法司法主體更難以明確。第三,智慧財產權專有性特徵受到挑戰。資訊一旦上網就變成公開信息,資訊傳播不再依賴物理載體,讓侵權行為更加防不勝防。


數位技術的深度應用,也客觀上給網路空間智慧財產權保護帶來挑戰。中國版權協會常務副理事長于慈珂表示,例如在網路文學領域,侵權者通過移動端轉碼、深度連結、網站聚合和文字提取技術,為使用者提供盜版內容,通過多類載體方便用戶閱讀。不少盜版平臺還抄襲正版平臺的設計和功能,誘導部分正版使用者閱讀盜版。


此外,互聯網資訊內容傳播的日趨多樣化,無形中成為侵權行為滋生蔓延的溫床。


構建網路空間智慧財產權保護的法治體系


強化網路空間智慧財產權保護,需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進一步健全司法、執法、技術三者優勢互補、有機銜接的保護模式,打造政企合作、多方參與的協同共治體系。


加大對侵權行為的打擊力度,是保護網路空間智慧財產權的有力舉措。2021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深入開展“昆侖”專項行動,依法嚴打各類侵犯智慧財產權違法犯罪。


智慧財產權司法審判發揮著重要的規範、激勵和指引作用。2021年,新修訂的著作權法正式施行。人民法院圍繞修改重點,結合工作實際情況,確保著作權案件依法審理。


網路平臺企業的自我淨化、行業自律同樣不可或缺。前不久,微信公佈的《2021年品牌和協力廠商版權保護報告》顯示,基於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個人號、企業微信、小遊戲等全場景,“版權+品牌”智慧財產權保護網已完成搭建。2021年,平臺基於該保護網已處理逾15萬篇侵權公眾號文章及1078個惡意公眾號。(倪弋)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