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研究團隊基於對截至7月13日感染個案的深入分析提出三點抗疫針對性建議

本報訊(記者木蘭)澳門大學新冠疫情研究團隊基於本澳疫情發展趨勢,建議高風險人群儘快接種疫苗,而陽性個案的最高發居住地區的居民嚴守防疫措施,提升日常防疫意識。同時,研究團隊建議創建數位化防疫體系,提高防疫反應效率。


研究團隊基於對截至7月13日感染個案的深入分析,提出3點動態調整抗疫策略的建議。


建議一,高風險人群儘快接種疫苗。本輪疫情中陽性個案最多的年齡組別包括31-40歲(431例) ,其次是41-50歲(293例),而年齡為60歲或以上的有263例,占比超過1成6。為了建立更強的個人免疫能力,新冠疫苗接種是必要手段,特別是對於高危人群。然而,到目前為止,本澳尚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約65000人,占本地人口約10分之一,這些人群將會承受更高和更嚴重的感染風險。故此,建議尚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士,尤其是長者和慢性病患者,積極考慮儘快接種疫苗。


建議二,高風險地區居民須注意日常防疫。本輪疫情中陽性個案的最高發居住地區,包括黑沙環及祐漢區(419例),其次是新橋區(238例),黑沙環新填海區(148例)及中區(117例)。按人口比例計算,黑沙環及祐漢區每1000名居民6例,新橋區及中區均為每1000名居民約5例、高士德及雅廉訪區每1000名居民約3例,其他錄得每1000名居民2例陽性個案的居住地區包括黑沙環新填海區、林茂塘區、筷子基區、荷蘭園區、沙梨頭區、大三巴區以及下環區。這些陽性個案高發區的家居及個人衛生尤為重要,居民要嚴守防疫措施、做好防疫保護、儘量留家,社會服務團體可協助提升居民日常防疫意識。


建議三,創建數位化防疫體系。本次疫情的一個重要啟示是,鑒於病毒傳播速度快,更加有必要利用資訊技術提高防控效率,以快制快。例如基於地理位置的防疫警告推送等。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