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發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案例 以虛拟貨币支付工資,勞動者有權說“不”

最高人民法院3月1日發布第三批人民法院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民事案例,十件案例涉及英烈保護、善意規勸、尊老愛幼、婚姻自由、職場文明、法治精神六個方面。

 

最高法民一庭相關負責人介紹,2022年,全國法院在法律框架内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釋法說理的一審民事案件達38.25萬件,比2021年增長21.66%,廣布于民間借貸糾紛、買賣合同糾紛、信用卡糾紛等民事案件,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爲廣大人民群衆的情感認同和行爲自覺。

 

支持保護公共利益的善行義舉

 

此前,最高法先後發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案例、保護英雄人物人格權益典型案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性案例、涉英烈權益保護十大典型案例、第一批和第二批人民法院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民事案例。

 

“本次發布的是第三批典型民事案例。相關典型案例和指導性案例的發布,爲指導司法審判、引領社會風尚提供裁判準則和道德支撐,崇尚和愛戴英雄進一步成爲社會共識,曆史虛無主義、英雄污名化等不良風氣得到了有效遏制;破解了長期困擾群衆的‘扶不扶’‘勸不勸’‘追不追’‘救不救’‘爲不爲’‘管不管’等法律和道德風險,堅決防止‘誰能鬧誰有理’‘誰橫誰有理’‘誰受傷誰有理’等和稀泥做法;弘揚孝親敬老、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等文明風尚,引領社風、家風向上向善,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最高法民一庭相關負責人說。

 

典型案例中,案例一李某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權糾紛案,對在烈士墓前不敬擺拍等不文明行爲旗幟鮮明亮明觀點,依法判決踩踏烈士墓碑底座、在墓碑前不敬擺拍的違法行爲人承擔刑事和民事責任,引導公衆文明參觀英烈設施,弘揚英烈精神,傳承愛國情懷。案例二劉某訴史某健康權糾紛案認定勸阻影響公交司機安全駕駛行爲是正義之舉,被勸阻人影響公交司機安全駕駛和糾纏拉扯勸阻人行爲不适當,勸阻人掙脫抓扯不違法、對被勸阻人受傷不擔責。案例七唐某訴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認定向未成年人提供内容不健康網絡服務的合同無效,支持原告關于退還充值款的訴訟請求,爲未成年人營造文明、健康、清朗的網絡環境。

 

“我們加強英烈保護,弘揚愛國精神,對踩踏烈士墓碑底座、在墓碑前不敬擺拍的違法行爲人依法判決承擔刑事和民事責任,引導群衆文明參觀英烈紀念設施。”上述負責人指出,本次發布的案例鼓勵善意規勸,維護公共安全,明确勸阻影響公交車安全駕駛行爲,勸阻人掙脫抓扯對被勸阻人損傷不擔責,爲好意規勸、保護公共利益的善行義舉“撐腰打氣”。

 

子女受父母脅迫結婚可請求撤銷

 

記者注意到,這批案例提倡孝親敬老,倡導護小育幼,明确喪子老人可對孫子女“隔代探望”,慰藉老人情感,保護未成年孫子女健康成長;通過柔性司法一攬子解決離異夫妻異地共同撫養子女難題,讓兒童利益得到最優保障;認定向未成年人提供内容不健康網絡服務的合同無效,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社會環境。與此同時,保護婚姻自由,維護婦女權益,明确子女受父母脅迫結婚可請求依法撤銷婚姻,防止父母過度幹預子女婚戀生活,劃定行爲邊界。

 

“這次發布案例多與人民群衆生活密切相關,涉及人民群衆普遍關心的問題。”上述負責人指出,案例三張某訴李某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糾紛案認定自願參加“廣場舞”猝死,組織者無過錯不擔責,讓人民群衆從容組織開展自發性文體活動,促進全民健身。案例五周某訴付某撤銷婚姻糾紛案認定女兒受母親脅迫結婚可請求依法撤銷婚姻,依法保護子女婚姻自由。案例八王某訴傅某性騷擾損害責任糾紛案明确遭受職場性騷擾有權依法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向職場不文明行爲說不。案例十李某與某電子商務公司勞動争議案明确勞動者請假照看病危父親,用人單位應給予适當善意和包容,推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友善人際關系,讓病重病危老人得到子女的照料。

 

喪子老人可對孫子女“隔代探望”

 

在保護勞動者權益方面,典型案例支持職場性騷擾受害人向加害人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向職場不文明行爲說不;認定勞動者有權拒絕用人單位以虛拟貨币支付工資,保護勞動者工資權益;明确勞動者請假照看病危父親,用人單位應給予适當善意和包容,倡導用人單位人性化管理和職場友善。

 

案例九沈某某訴胡某、鄧某勞動争議案明确了勞動者有權拒絕用人單位以虛拟貨币支付工資,保護勞動者工資權益,維護人民币法定貨币地位。

 

最高法民一庭相關負責人表示,随着老齡人口增加,老年人情感需求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案例四沙某某訴袁某某探望權糾紛案明确了喪子老人可對孫子女“隔代探望”,使祖父母在子女去世的情況下仍然能夠與孫子女保持情感交流、生活交往,既慰藉老人情感,又促進孫子女健康成長。随着人口流動性增加,社會出現離異夫妻異地撫養子女需求,案例六李某訴朱某甲變更撫養關系糾紛案展現了人民法院通過柔性司法、以調解方式實現父母異地共同撫養,讓兒童利益得到最優保障。

 

此外,案例彰顯法治精神,對和稀泥做法說不,明确自願參加“廣場舞”猝死,組織者無過錯不擔責,破解了群衆自發性健身活動無過錯組織者可能面臨的法律道德風險,使廣大人民群衆更加從容地組織開展健身活動。

 

(張晨)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