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根病高發藤本植物瘋長爲害 市署完成松山山林生态修複

本報訊(記者 桂英)松山山林近年經受台風破壞,加上褐根病高發,藤本植物瘋長爲害。市政署宣布,已完成松山逾五公頃山林的修複施工,包括清理藤蔓枯樹、開挖樹穴、改善土壤及新植三千多株苗木,形容山林狀況已改善,期望可逐步恢複松山的自然生态環境。

 

市政署自然護理處高技朱學文4月28日介紹第四期山林生态修複計劃中,松山山林修複情況。他指,松山是褐根病的高發區,受早年風災影響造成大量樹木受損,使藤本植物更具條件瘋長危害。其近年表面看似一片綠油油,實主要受藤本植物瘋長大面積覆蓋山林,令樹木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持續衰弱,甚至死亡,且林下苗木也因無法獲得足夠陽光去正常成長,令林區無法自然更新,故需要人爲介入幹預。

 

市署去年九月起将松山周邊的五點五公頃範圍規劃爲生态修複專區,保留原有健康樹木,展開清理藤本植物(如薇甘菊、葛藤等外來入侵植物)和枯樹、開挖樹穴及改善土壤等一般性工序,并爲防坡地出現水土流失,更首次采用特殊工法,采取反坡向的整地作業并加設攔根闆。

 

針對褐根病病區的種植穴,把可能受病菌感染的植株幼根和其周邊土壤全部清除,回填健康的土壤,共客土約四百八十立方米,以減少新植樹苗的根系與病菌的接觸機會,降低染病率。

 

根據本澳氣候和環境特點,結合山林條件及珠三角地區近年生态修複經驗,市署在松山修複主要選用秋楓、山杜英、幌傘楓、火力楠、紅錐、楊梅、格木、黧蒴錐等廿三個樹種,是速生、慢生和食源性樹種混合,爲野生動物創造栖息條件及食物來源,提高生物多樣性,打造草本─灌木─喬木層次分明的健康森林。

 

今年首季,署方已修複地厘古工程師馬路(俗稱三十三彎)下方約五點五公頃的陡坡,完成種植這些樹種新苗木約三千一百株,期望新樹苗能盡快适應山林,逐步恢複松山自然生态環境。朱學文表示,現松山山林是通透的,光線可進入得到。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