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保護法于今年四月一日起施行 爲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千秋大計。今年4月1日,黃河保護法施行,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了更堅實的支撐。

 

堅持開門立法

 

爲高質量立法打下基礎

 

蘆葦蕩一陣起伏,“瞧!白鹭!”攝影愛好者劉鵬緊握相機,“咔嚓”一聲,“水清岸綠,白鹭成群”定格在鏡頭裏。

 

“縣中饒白鳥,郭外是黃河。”如今,詩中的美景,在陝西黃河濕地合陽段濕地生态修複實驗區重現。

 

“我們村緊挨着濕地生态修複實驗區。以前個别沿黃河企業随意取水排水,環境污染得厲害。經過生态修複,現在水美景美,回到了我小時候的樣子。”提到黃河流域治理帶來的變化,合陽縣洽川鎮夏陽社區村民同玉虎滿臉透着幸福。

 

“近年來,這樣的生态修複案例有很多,黃河流域生态發生了質的轉變。”全國人大代表、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曆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方蘭說,“在大力鞏固治理成果和保護成效的基礎上,如何進一步推進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黃河保護法給出了答案。”

 

方蘭從事黃河水資源研究20多年,多次在陝西等地調研。2021年3月全國人代會期間,方蘭提交了有關黃河保護法立法的議案。

 

此前,全國人大憲法法律委、常委會法工委前往山東、河南、山西、内蒙古、甯夏、青海等地實地調研,了解實際情況,爲高質量立法打下堅實基礎。

 

“要強化信息技術應用,全面提升流域水監控信息在線監測能力,利用物聯網、傳感器技術進一步提升河道治理成效,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建設綜合防汛預警體系,确保黃河安瀾。”調研組相關負責人在調研時提出。

 

這次調研成果在立法時被吸納,黃河保護法明确提出提高監督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立法調研中,調研對象幾乎囊括了黃河保護的所有相關對象。“将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黃河保護治理的政策、機制、制度予以立法确認,爲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相關負責人說。

 

突出問題導向

 

抓住黃河治理的“牛鼻子”

 

水沙關系調節是黃河治理的“牛鼻子”。

 

“黃河保護法詳細規定了加強水沙調控和防洪安全保障的具體措施。”黃河上中遊管理局總工程師喻權剛介紹,組織推進水土保持工程,加快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和老舊淤地壩提升改造等,這些都是經過實踐驗證的成功經驗。“将這些具體舉措寫進法律,明确主管部門、主責單位工作,将有利于進一步加強完善黃河水沙調控能力。”

 

生态環境脆弱、水資源短缺、高質量發展不充分是黃河流域保護面對的突出問題。

 

“黃河保護法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黃河流域各種特殊問題,對特定區域、特定問題規定特别制度措施。”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行政法室相關負責人介紹。

 

——針對生态環境脆弱問題,黃河保護法強調要加強生态保護與修複、加強污染防治。

 

“黃河保護法明确要堅持一體化保護與修複,實行自然恢複爲主、自然恢複與人工修複相結合的系統治理。根據不同區域生态保護與修複需求,有針對性地規定生态修複工程、防沙治沙等制度措施。”陝西省林業局副局長、陝西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昝林森說,法律從黃河生态系統這一有機整體出發,上中下遊生态建設重點各有側重,分類施策,推動黃河“健康指數”不斷提升。

 

——針對水資源短缺問題,黃河保護法明确在黃河流域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措施。

 

走進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鹽堿地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基地,萬畝田野間,溝渠縱橫,一條條黑色微噴帶整齊鋪展開來。

 

“每條微噴帶上都有針眼大小的水孔。”試驗田管理員李瑞田蹲下身,查看微噴帶的噴水情況。“從大水漫灌排堿變爲精準滴灌,既節水,又控鹽堿。”李瑞田介紹。

 

“在調研中發現,有的地方存在違規取水用水,過度開發水資源的情況,導緻水環境惡化、水生态失衡,甚至一些地區出現斷流情況。”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衛國表示,“黃河保護法規定了動态調整、取水總量控制、用水定額、節約用水等一系列制度,激勵各地創新節水措施辦法,建立起統一嚴格的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體系。”

 

——針對高質量發展不充分問題,黃河保護法提倡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資源型産業轉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現代産業和清潔低碳能源。

 

黃河之畔,驅車穿過被譽爲“萬裏黃河第一隧”的山東省濟南黃河濟泺路隧道,駛進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眼前一派忙碌景象,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汽車零部件、新材料等産業一應俱全。

 

當前起步區建設如火如荼,累計簽約高端優質項目140多個,總投資超過3300億元,成爲黃河沿岸各地推動優勢産業綠色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鮮活縮影。

 

黃河流域構成我國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地帶。黃河保護工作一直重視強調沿黃河各地區從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宜水則水、宜農則農、宜商則商。

 

“黃河保護法是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按照法律相關規定,各地應積極打造具有較強競争力的産業集群,培育經濟重要增長極,增強流域高質量發展内生動力。”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李國祥說。

 

強化整體觀念

 

抓好大保護推進大治理

 

珍禽蔽空,水鳥遊弋。在我國候鳥遷徙路線上有一顆“大漠明珠”——陝西榆林的紅堿淖濕地自然保護區。

 

曆時12天,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劄薩克水庫完成了向紅堿淖補水100萬立方米的任務。自2016年至今,劄薩克水庫已累計向紅堿淖生态補水700萬立方米,有效提升和改善了紅堿淖湖區景觀及水生态環境。

 

“曾經的紅堿淖由于上遊水庫蓄水,導緻地表彙水量減少,湖區水位急劇下降,現在的跨省生态補水維護了紅堿淖的生态平衡。”喻權剛說。

 

立足全流域和生态系統的整體性,跨省生态補水根據水資源條件,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保障了黃河流域的生态需水,爲維護生态健康提供水資源支持。

 

“隻有更高層次的統籌,才能抓好大保護,推進大治理。針對規劃協調不足、管控措施弱等問題,黃河保護法保證了‘一張藍圖繪到底’。”喻權剛說,“以前有關清淤疏浚、泥沙綜合利用等‘可幹可不幹’的工作,法律進行了明确,大大提升了黃河保護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

 

去年,一份跨省補償結果出爐,引發社會關注:山東向河南支付生态補償資金1.26億元。

 

這源自2021年山東、河南兩省簽訂的《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态保護補償協議》,是黃河流域首個跨省流域生态補償協議。協議約定,監測斷面水質年均值在Ⅲ類基礎上,每改善一個水質類别,山東給予河南6000萬元補償資金;反之,每惡化一個水質類别,河南給予山東6000萬元補償資金。

 

自協議簽署以來,黃河入魯水質始終保持在Ⅱ類水質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穩中向好。山東作爲受益方,主動履行約定,向上遊的河南省兌現生态補償資金。

 

“黃河流域面積廣大,區内生态環境影響因素多,保護與治理工作若僅靠單打獨鬥,很難徹底解決難題。由于存在行政壁壘,且缺乏統一的約束制度,黃河流域有的相鄰省份可能會因爲水量、水質等利益問題‘打架’,矛盾遲遲難解。”張衛國說,“生态補償”“省級協調”等成爲黃河保護法條文中的關鍵詞,黃河流域内跨區域協同治理勢在必行。

 

“黃河保護法出台後,山東各地市、各區縣認真貫徹落實,陸續探索生态補償機制,未來,生态補償制度将更加完善,也将在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山東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廳長楊增勝說。

 

(張天培 原韬雄 李蕊)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