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樓市已非驅動經濟主力 瑞銀:人口結構變 城鎮化放緩

 

本網訊(記者 桂英)內地樓市持續低迷,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國內房地產市場去年經歷近十年來最嚴重下行,儘管隨着經濟復甦及政策鬆動,樓市應有所反彈,惟相信房屋建設和銷售難以回到2020年及2021年的高峰水平,房地產亦不再是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

 

汪濤表示,去年房地產疲弱主要受累結構性轉變、政策收緊及疫情等因素,今年初市場有所反彈,可是其後掉頭向下。整體而言,中國住房擁有率偏高,人口結構變化以及城鎮化放慢,均阻礙房地產市場增長。

 

中央需摸底始出手扶持

 

內地城市青島本月發布樓市新政,包括降低非限購區域購房首付比例、放鬆限售條件等。汪濤稱,此舉反映部分地方政府逐步放鬆政策,但中央政府會否出台支持措施,須視乎未來兩個月房地產市場表現。當局可能仍需時摸清樓市真正實況,評估近期弱勢是否為短期現象。若跌勢持續,政府可能會出手扶持,措施或包括降低特定地區的首付要求、下調按揭利率,以及為「保交樓」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至於消費復甦,汪濤估計,內地消費上半年有明顯恢復跡象,下半年預期會持續,就業市場和居民收入穩步緩慢增長,料可帶動消費需求。不過,現時消費復甦不平衡,相信需要時間調整。

 

她判斷,如果房地產銷售及投資持續向下,且出口下行壓力持續,將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7月底舉行的政治局會議上,中央有機會評估近期的經濟狀況,出台新措施支持經濟發展。

 

談及人口問題,汪濤直言,內地出生率快速下降,人口老化問題引起一些憂慮。然而,需要留意的是,人口結構的變化是長期問題,現時中國面臨的問題是青年失業率高企,沒有足夠的工作職位,故人口問題暫時未成為發展的掣肘。

 

針對內地青年失業率突破20%,她指出,一方面疫情影響服務業,另一方面內地經濟尚處於疲弱狀態,就業擴張仍不明顯,未來隨着經濟好轉,相信失業率會下降。她說,青年失業率還涉及一些結構性因素,需要勞動市場、教育改革等配合。

 

估未來數年GDP平均增4.5%

 

對於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汪濤預測中國經濟在2021年至2030年期間平均每年增長4%至4.5%,由於基本面轉變,難以回到6%至7%的增幅,惟仍然高於全球主要經濟體,並繼續是全球經濟增長主要動力。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