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渤海埕北A平台。受訪者供圖
氣象觀測員楊文傑接受采訪。 人民網 歐陽易佳攝
九河下梢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坐落于渤海之濱的天津,因河而建,向海而興,海洋經濟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近年來,随着天津“向海”經濟不斷發展,對于海洋氣象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氣象部門緊跟步伐,積極踐行“海洋強國”發展理念,探尋海洋強國“藍色”實踐,夯實新時代海洋氣象工作基礎,爲海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
不斷提升服務精細能力
“私人定制”賦能智慧港口建設
一艘艘巨輪滿載而來,卸下一箱箱貨物,又向着大洋彼岸繼續出發……在天津港,這樣的繁忙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這裏是中國最大的人工海港,是天津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天津走向世界,世界牽手天津的橋梁。
今年1至4月份,天津港完成貨物吞吐量18142萬噸,4月份完成4815萬噸,同比增長3.3%;集裝箱吞吐量完成697萬标準箱,4月份完成192萬标準箱,同比增長8%。
近年來,天津港集團開啓“智慧港口”規劃建設的快進模式,智慧港口建設對氣象港口監測技術、預報預警服務提出了更多更高标準。
“港口業務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錯綜複雜系統,安全和效益,是港口平穩運轉的關鍵。”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公司操作部副經理李秋說,惡劣天氣的出現會影響港口船隻進出港、貨物卸載,造成壓港現象,甚至會造成停止作業,給港口企業和貨運船隻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國務院《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到2025年,氣象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現代氣象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和管理體系更加健全,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能力不斷提升,氣象服務供給能力和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
“從1992年開始,天津濱海新區氣象局爲天津港打造‘定制式’精細化氣象服務,現已布設8套自動站,6個作業區内15套能見度智能診斷點位,實現10分鍾海上實況信息、海洋氣象智能網格預報産品以及港口、航線、海區精細化預報産品共享共用。”天津市濱海新區氣象局局長馬雲波表示,爲東北亞35個港口、17條航線、28個海域提供精細化預報産品,形成了港口、航線、海區點線面結合的預報能力。
天津市海洋中心氣象台台長劉彬賢介紹,通過牽頭環渤海海洋氣象預報預警服務及技術支撐工作,爲全球海上遇險安全系統(GMDSS)提供國際海事責任區海洋氣象情報信息,承擔港口、航線、海洋工程等氣象保障服務,實現災害性天氣精細化監測,将地理信息、船舶信息、潮位信息與海洋氣象信息相融合,實現海洋氣象精細化預報要素智能提取和可視化産品快速制作,提升環渤海海域精細化預報預警能力,爲海洋氣象業務能力建設做支撐。
“現在,集裝箱船二次引航預排成功率由40%提高到70%以上,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000萬标箱,爲港口、船舶公司增加營業收入至少2.8億元以上。”李秋說,精細化的氣象服務爲船隻提供良好的到港時間和合理的航行規劃,爲港口企業争取了寶貴的作業時間,實現了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
資料共享共用
氣象觀測服務助力海上油田“能源補助”
6月渤海,白雲舒卷,海風習習。
從空中俯瞰,渤海埕北A平台伫立在渤海西部,猶如一顆“海上心髒”,源源不斷地爲國家輸送“能源血液”,近五年原油産量持續保持40萬噸以上。
“埕北油田,是我國第一個對外合作的油田,也是第一個按國際标準規劃和建造的現代化油田。”中國海油埕北油田A平台總監陳超介紹,埕北油田的建設,颠覆了曾經海上簡易試采油田的模式,擁有的先進工藝技術和管理手段,應用到數十個中外合作油氣田,将中國海油國際化進程至少提前3到4年。
陳超認爲,築夢海洋,埕北油田見證了我國逐夢海洋強國的發展曆程,對中國現代海洋石油工業技術體系的建設、國家油氣安全穩定供應、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綱要》提出,要實施海洋強國氣象保障行動。加強海洋氣象觀測能力建設,實施遠洋船舶、大型風電場等平台氣象觀測設備搭載計劃,推進海洋和氣象資料共享共用。
“1988年,埕北A平台國家基本氣象站順利建成,至此之後連續35年不間斷地爲埕北油田提供氣象觀測服務。”氣象觀測員楊文傑介紹。
在埕北A平台國家基本氣象站,楊文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天氣實況監測、氣象數據傳輸、氣象設備維護等規定。
楊文傑說,随着通訊技術發展,4G自動氣象站搭建,氣象數據實現了可通過4G網絡自動發布。“主要是能夠監測氣象環境,爲智慧氣象建設提供必要的溫度、濕度、風速、風向、氣壓等氣象數據,減輕了觀測員的負擔。”
依托氣象台站的監測數據,中海油和天津市濱海氣象局不斷建立健全氣象協同工作機制,爲渤海油田所有采油平台、鑽井平台和服務船舶等設施提供精準的氣象預測,在應對台風、暴雨、冰雪等極端天氣制定預控措施工作中提供了有效預警,爲海上施工作業有序開展、工作人員倒班等工作提供了安全保障。
在氣象人的堅守下,氣象數據監測實現了連續35年未曾間斷,爲開展海洋氣象精細化預報服務提供了重要支撐。
(歐陽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