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今年4月,海關總署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在12個省份17個口岸城市集中開展為期5個月的2023年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目前專項行動已取得明顯的階段性工作成效。
近日,無錫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進口的8.2噸糖尿病藥物半成品“安達唐”從美國芝加哥飛抵蘇南碩放國際機場。落地後,該批藥品採用“提前申報+機坪直提”快速通關模式,在機坪旁的溫控區域內完成理貨,經南京海關所屬無錫海關快速審單放行後,第一時間從機坪直接裝車運往企業。
“這批藥品從飛機落地到運進企業,總共只用了4小時,相較於原先從其他機場進口,整整提速了1天以上。”公司供應鏈總監王園感歎道,“不僅時效上、溫度上更加安全可控,而且還降低了物流費用,這樣算下來全年預計能節省上百萬元。”
為落實國務院關於開展營商環境創新試點的工作要求,進一步打造優化口岸營商環境示範高地,今年4月,海關總署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委,在12個省份17個口岸城市集中開展為期5個月的2023年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海關總署近日通報,目前專項行動已取得明顯的階段性工作成效,其中,就包括南京海關試點的“提前申報+機坪直提”快速通關模式。截至目前,該模式下南京祿口和無錫碩放機場累計快速驗放貨物近億元。
專項行動工作取得多項成果
據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黨曉紅介紹,今年專項行動實施以來,各有關省市政府、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及15個直屬海關等單位結合實際出臺各具特色的配套措施。其中,江蘇、廣東、河北省以試點城市為引領,將專項行動拓展至全省範圍同步部署實施。
黨曉紅對專項行動工作總結出5方面成效:
進一步深化“智慧口岸”建設,推動口岸數位化轉型。海關總署持續拓展“單一窗口”基本功能,加強部門間資訊共用和業務聯動。持續推進符合條件的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出口貨物“抵港直裝”和“聯動接卸”等改革措施。北京等地積極探索空港口岸進口貨物機坪“直提”模式,並取得成功。上海、浙江等地積極整合口岸資源,開展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無紙化放貨,推進智慧化一站式口岸監管服務應用試點。廣州擴展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通關服務平臺應用,實現粵港企業共用“一張大表單”,今年1月至7月實現提單申報6.4萬票、貨物5289萬件。
支持外貿產業升級,推進新業態健康持續發展。積極探索推進海關監管模式創新。深圳海關實施進口冰鮮水產品“空中快線”,改進採樣送檢作業流程,進口冰鮮水產品數量、貨值同比大幅增長。
進一步優化跨境電商海關監管,支持海外倉建設與跨境電商出口拼箱發展。今年1月至7月,天津跨境電商B2B出口貨值達441.3億元,同比增長15.1%。寧波首創跨境電商出口前置倉監管模式,跨境電商特殊區域出口貨值11.42億元。北京、石家莊等地海關大力推行海外倉審核業務網上辦理,保障跨境電商出口商品“出得去”“退得回”。
跨境通關物流鏈安全暢通水準進一步提升,助推國內國際“雙迴圈”發展。為深化區域物流一體化,助力內外貿貨物同船運輸發展,上海協調推進區港一體化發展,將長江沿線和長三角沿海港口納入“聯動聯卸”作業範圍,每個標箱貨物節約物流成本100元至400元。重慶開行“滬渝直達快線”,實現轉關與轉港並聯作業,水運轉關手續辦理時間縮短90%以上。無錫港實現內外貿貨物同船運輸占比達79%以上。
積極促進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等跨境班列發展。重慶率先採用鐵路專用運輸車進行整車運輸,單次運量較傳統集裝箱提升1.5倍,可為企業降低約15%的成本。青島發揮上合示範區作用,開通“中亞直通車”,通達上合組織和“一帶一路”沿線23個國家54個城市。
進一步清理規範進出口環節合規費用,為企業減負增效。今年以來,各地、各有關部門持續推進口岸收費目錄清單公示制度並動態更新,繼續推進免除海關查驗沒有問題外貿企業的吊裝、移位、倉儲費用試點工作。據不完全統計,今年1月至7月,寧波、上海、深圳等沿海口岸已經實現定向降低國際航行船舶引航(移泊)費用約1.5億元。
多措並舉提升廣大企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優化企業信用管理,持續強化AEO企業培育和認證工作,拉長AEO企業享惠鏈條。完善政府部門與商界溝通機制,共同推進企業“問題清零”,取得良好成效。
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國際競爭力
近日,一個個滿載傢俱、機電產品等外貿貨物的集裝箱被吊裝上“深圳蛇口—東莞石龍”組合港專案駁船,從東莞石龍港啟航,開往深圳蛇口港,在蛇口港直接搭上國際貨輪發往世界各地。
據黃埔海關介紹,“深圳蛇口—東莞石龍”組合港專案開通後,東莞石龍港將作為蛇口母港的延伸,企業可以直接在東莞石龍港“一站式”完成報關申報、查驗等海關通關手續及物流手續,真正實現了外貿貨物在大灣區港口群的自由流轉。根據評估,組合港啟動後,至少壓縮了24小時整體物流時間,每個集裝箱平均節約成本400元至600元。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一港通’等改革吸引了更多珠江內河港口貨物通過南沙、蛇口、鹽田等樞紐港進出,既有利於相關港口增加國際班輪航線,提高樞紐港和支線港吞吐量,更有助於進一步鞏固廣州、深圳等港口作為集裝箱樞紐港的地位。”就深化“組合港”等區域物流一體化改革,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副主任劉紅坦言。
在海關總署統一指導下,廣東分署會同廣東省內海關,積極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一港通”等改革試點。海關通過加強與廣州、蛇口、鹽田港等大型港口集團合作,以這些重點港口為樞紐港,以貨源充足的珠江各內河碼頭為支線港,將兩者組合成為一個整體,將貨物在不同港口間的轉運視作港區間內部調撥,允許企業在支線港口直接辦理海關查驗、放行、交還箱等手續,支線港得以共用樞紐港作為國際大港的資源,形成“兩港如一港”“一港多區”港口群格局。
改革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紅利。據企業反映,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一港通”模式通關流程精簡,整體物流成本顯著降低。貨物在各碼頭間直接通過水路調撥,全程只需要“一次報關、一次查驗、一次放行”,可實現24小時運輸不停歇,每年可為企業節省近7000萬元的報關與用箱成本,貨物平均堆存期由改革前的5天至7天縮短至2天以內。
截至今年7月,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已開通34條航線,“一港通”開通19條航線,已覆蓋廣東省內主要港口城市,享惠企業超6000家,為企業節省物流等相關成本逾1.6億元。
深化長三角一體化監管合作
江蘇是製造業大省和外貿大省,進出口規模連續20年、出口規模連續23年位居全國第二。江蘇也是口岸大省,水運口岸數量位居全國第二。
江蘇省通過南京、無錫兩個試點城市為引領,開展促進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據江蘇省商務廳副廳長、江蘇省口岸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薑昕介紹,今年以來,江蘇全省辦理出口企業正常出口退(免)稅的平均時間,壓縮在5個工作日內,其中對信用好的一、二類出口企業已壓縮到3個工作日內。江蘇邊檢為長三角地區移泊的國際航行船舶免辦出入港手續,累計縮短船舶在港時間1.04萬小時。江蘇海事實行“經其他查驗單位簽署的《船舶出口岸聯繫單》”告知承諾制,便利國際航行船舶出口岸,相關做法獲評2023年全國信用承諾優秀案例。
長三角口岸合作是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江蘇積極加強以上海口岸為重點的長三角區域口岸協作。
深化長三角一體化監管合作,優化和推進“聯動接卸”監管模式,積極推進長三角區域水水聯運中轉業務,擴大“離港確認”範圍。江蘇與上海港口集團合作打造ICT(內陸集裝箱中心)專案,通過構建“一站式+一鍵式”物流資訊平臺,與上海港實現同港運作。今年1月至7月,上海港口集團在江蘇的ICT專案共完成吞吐量17.3萬標箱。
江蘇海事部門創新構建長三角海事監管服務一體化機制,協同滬浙海事部門共同推進海事監管、交通組織、資訊數據、服務保障、信用管理、綠色發展等六個一體化,推動航運政策、產業、要素等聯動發展。
支持推廣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一體化布控查驗模式。江蘇省共有45家企業近1100項商品參加高新技術貨物一體化布控查驗模式擴大試點,涉及生物醫藥、半導體、汽車製造等產業。今年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已累計開展537票協同查驗,監管貨值約3.7億元。(蔡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