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奔赴”展現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新景象

 

自今年2月全面恢復通關以來,港澳與內地“雙向奔赴”日趨熱絡。中秋國慶假期裏,“北上南下”人群交織,人流、資金流、物流等數據再創新高,疊加前海、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加速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正展現加速融合新景象。

10月6日,旅客從深圳灣口岸入境。新華社記者 毛思倩 攝

 “雙向奔赴”帶動灣區消費熱

 

在中秋國慶疊加的“超級黃金周”,深港之間的各個口岸,北上的香港市民和南下的內地旅客“擦肩而過”,口岸出入境客流屢創新高,“雙向奔赴”帶動大灣區新一波探親、旅遊、購物熱。

 

“我和一家人準備花3天到深圳和廣東其他城市。”香港市民陳先生早早在社交媒體上查詢“北上攻略”,他發現身邊到處是像他一樣的香港市民。

 

雙節期間,深圳優惠活動、文旅專案、高端展會接連不斷,隨處可見港人身影。深圳市商務局數據顯示,雙節期間,深圳市重點監測的商圈客流總量同比增長122%,銷售額同比增長19.8%。

 

香港入境事務處數據統計,長假期間經由陸、水路口岸出境的香港居民約為165.26萬人次。以香港超700萬的常住人口數計算,約有1/5的港人北上過雙節。

 

今年國慶,闊別5年的香港煙花匯演回歸,維多利亞公園的中秋彩燈會、大坑舞火龍等大型活動紛紛上演,吸引大批內地遊客。“完全沒有想到會有這麼多人。”乘坐往來於中環商業區與太平山之間的山頂纜車工作人員說,內地遊客的數量遠超預期。

 

8月20日,港珠澳大橋邊檢部查驗車輛超過1.1萬輛次。

“南北彙聚”共築灣區創新高地

 

10月10日,深圳市2023年第四季度新開工專案啟動,新開工專案共271個,其中產業領域專案49個,重點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協同創新區一期專案。

 

這是今年繼國務院印發《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規劃》、40個專案集中簽約入駐河套深圳園區、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開園等之後,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的又一次“提速”。

 

“這裏離香港城市大學僅三四十分鐘路程。”在河套深圳園區研究電子顯微鏡的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福田研究院院長陳福榮說,“科學創新需要靈光一閃和衝動,我在香港想到一個點子,馬上就能到這邊實驗室裏試一下,這太重要了。”

 

科技創新是深港合作的“最大公約數”。在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未來預計將新增20萬以上的高端人才,僅在深圳園區目前已實質推進和落地科研專案超過150個。

 

除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沙頭角深港國際消費合作區、香港北部都會區等重大平臺的規劃和建設正加速推進;深圳各區也紛紛推出各類深港融合示範專案。

 

“‘南北彙聚’將築造大灣區金融、科技、文旅等各領域的創新高地。”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文雅靖說。

 

“相互引才”推動灣區融合發展

 

“工作在香港、生活在深圳”“平時在香港,假期回深圳”……隨著制度創新和政策支持加強,粵港澳三地人員流動,已從旅遊探親、商務往來拓展到就業創業和教育養老等領域。

 

在支持創業方面,廣東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優先向港澳青年開放,目前已累計孵化港澳專案超過4400個。此外,還在創業擔保貸款、就業創業補貼補助、參保等各方面給予港澳青年幫助。

 

“深港兩地交通很便利,在這邊創業還能享受到店鋪裝飾、啟動資金、品牌推廣等方面的扶持,對我來說吸引力很大。”在深圳鹽田沙頭角的“小港夜”夜市,今年剛畢業的香港青年陳家聰說。

 

當前,港珠澳大橋、南沙大橋先後開通,廣深港高鐵恢復通車;“港車北上”“澳車北上”、AlipayHK(支付寶香港)等政策措施也已落地,各種“軟硬體”設施搭建起大灣區居民“雙向奔赴”的便利橋樑。

 

“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後,跨境工作更加方便,只需要出發前在手機App買高鐵票就行。”在深圳創業的香港青年陳升說。(王豐)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