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海關所屬蘇州工業園區海關監管下,飛利浦醫療(蘇州)有限公司順利將一批價值45.5萬元的保稅維修後磁共振裝置用線圈出口至荷蘭。“得益於國家對企業保稅維修業務需求的政策支持,公司獲得了加工貿易項下開展自產出口產品關鍵零部件複進口售後維修的資格,有效助推我們開拓全球業務。”公司供應鏈總監姚志偉說。
支持符合條件的綜合保稅區外加工貿易企業開展自產產品的保稅維修試點,是近日出臺的《海關總署關於推動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改革實施方案》中的16條改革措施之一。為提升加工貿易發展水準,海關總署提出一攬子改革措施,涵蓋了加工貿易從“前期備案”到“中期生產銷售”到“後期核銷核查”的全生命週期和全鏈條管理,解決了企業訴求集中、反映強烈的業務辦理時限不足、企業集團准入門檻較高等問題,推出了單耗管理改革、“保稅+ERP”(ERP是指企業資源計畫)監管改革等一整套政策“組合拳”,進一步優化監管模式,創新監管機制。
促進對外開放帶動產業轉型升級
“加工貿易作為我國對外貿易和開放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對外開放、推動產業升級、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保障就業、改善民生等諸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海關總署企業管理和稽查司副司長黃伶俐說。
1981年至今,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年平均增長率近20%,累計增長近500倍,是我國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主要來源,也是吸納就業的重要管道。我國成為世界第一的貿易大國、製造大國,加工貿易功不可沒。
40年來,企業通過加工貿易參與全球分工,從借雞生蛋到逐漸自主孵化,逐步從OEM(代工)向ODM(代設計)以及OBM(品牌行銷)轉變。如廣東加工貿易企業ODM+OBM的比重上升到約66%。加工貿易從整體上帶動了我國加工製造業水準的提升,增強了創新能力,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
引領國內加工製造產品結構優化,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不斷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占比六成以上。在加工貿易產業的帶動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等區域形成各具特色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同時,“通過保稅維修等業務的開展,可幫助企業以較低的成本整合全產業鏈,形成以生產訂單帶動維修訂單、以維修訂單促進生產訂單的良性迴圈。”黃伶俐坦言。
廈門海關助推廈門市打造國際知名的全球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2023年1月至9月,廈門市航空保稅維修實現進出口貨值1253.11億元,同比增長12.43倍,總量居全國首位。同期,全國保稅維修進出口2459.17億元,同比增長105.9%。
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從“兩頭在外、大進大出”轉向積極開拓“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量與世界接軌、質優價廉的高品質消費品源源不斷從加工貿易工廠輸入國內市場。2023年1月至9月,加工貿易內銷貨值已超2022年全年達2900億元。
優流程簡手續為企業紓困減負
“近年來,面對全球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國加工貿易也面臨著諸多挑戰。”黃伶俐進一步介紹說,中國經濟發展已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人口紅利、資源紅利等都發生了變化,加工貿易自身亟需轉型升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世界經濟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加工貿易面臨外需走弱、訂單下滑等問題,外貿結構轉型壓力愈發緊迫。
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關於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對推動加工貿易持續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總體部署。海關總署對此高度重視,組織開展了全國性加工貿易實地大調研,提出海關推動加工貿易改革發展的16條舉措。
在優化流程方面,進一步放寬深加工結轉集中申報時限,允許企業由原來每月15日前延長至每月底,企業每月可多出15天時間來對上月深加工結轉業務做集中申報,有助於保障企業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在簡化手續方面,取消非失信企業開展內銷集中申報的備案手續,企業可直接開展相關業務,內銷更加便利。
為順應加工貿易企業集團化發展需求,激發市場主體活力,2021年10月起,海關已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拓展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模式,該模式實現了集團內保稅料件及設備自由調撥、庫存共用,能幫助集團內企業減免保稅業務擔保,盤活生產要素,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目前,全國已有100多個集團300多家企業參與改革,每年節省企業運營成本和資金佔用約16億元。如青島海關針對水產品、家用電器等企業外發加工頻繁的特點,支持16個集團57家成員企業參與改革,2023年1月至9月開展料件流轉、外發加工等業務1299次,涉及貨值5.2億元。南京海關針對積體電路產業工序多、料件設備調撥頻繁、多家工廠參與生產等特點,支持某大型積體電路企業開展企業集團加工貿易監管模式,將不作價設備調撥的物流時間由10天縮短至1天。
提升企業加工貿易業務便利度
加工貿易手(賬)冊管理的核心和基礎就在於單耗管理。此次改革轉變單耗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更加順應企業生產實際,有利於提升企業開展加工貿易業務便利度。
黃伶俐介紹說,一是在部分海關試點開展將單耗標準的剛性管理要求轉化為單耗參數的柔性管理;二是在部分海關試點簡化報核前申報單耗核批手續,高級認證企業無需海關核批即可開展業務,非高級認證企業經海關一次核批,即可開展全部手(賬)冊報核前申報單耗業務。
記者瞭解到,單耗參數化管理改革已於今年5月在部分海關開展試點,目前已有18家企業參與改革,預計每年減少稅費約412萬元,節省通關時間超200小時,減少人力等各類管理成本約300萬元,合計可為企業減少逾800萬元的成本。
此外,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影響,我國外貿企業加快推進數位化轉型,引入現代化ERP系統。企業希望海關在更多場景開展數位化、智慧化監管,更好實現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為此,海關總署前期已在深圳、合肥等13個直屬海關開展試點,對接企業ERP系統直接抓取數據,減少企業向海關申報的數據和環節。同時,運用數據智能分析輔助監管,對與海關對接ERP系統的企業實施“多手段、少手續”的隱形監管和“低干預、高效能”的精准監管。
此次改革,海關還進一步發揮政策引導作用支持產業梯度轉移,支持戰略商品在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主要進口地開展加工貿易。如重慶海關積極幫助重慶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形成多個知名品牌和代工廠,以及2300多家本地配套企業組成的電子資訊產業集群,幫助解決45萬人就業問題。重慶已成為世界最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連續9年產量位居全球第一。重慶加工貿易規模從2008年的51.6億元,發展到2022年的3540億元,占重慶外貿比重超四成。(蔡岩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