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海生“金” ——我國最大國有林區兼顧保護與發展

 

8年多前,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採伐。當年最後一棵被砍倒的樹,如今靜靜留在原地,它旁邊的一棵樹,當年原本也在砍伐計畫內,卻被專門留下,現在長得更加粗壯。

 

“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表達一種理念,停伐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內蒙古森工集團黨委宣傳部部長宋凱廷說。

 

作為我國面積最大的集中連片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面積達10.67萬平方千米,其中森林面積8.37萬平方千米,森林蓄積量達到9.41億立方米。

 


宋凱廷表示,近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全面開啟“掛斧停鋸”模式,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變木材生產為林木高質量保護,讓這片曾經在60多年中產出2億多立方米木材的森林進入發展新篇章。

 

“既要守住生態紅線,也要保障民生底線,這是國有林區改革推進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宋凱廷說,“如今林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已然成形、成熟,在此基礎上以產業發展更好地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想方設法提高林業職工收入,成為我們工作的一個重點方向。”

 

把伐好的木材放到拖拉機上,再從山上運到山下,人們把這個過程稱為“集材”,根河森工公司的林業職工張德會曾經幹了20多年的“集材”工作。

 

“剛停伐時,熟悉的營生一下子不讓做了,有一段時間很迷茫,也不知道該幹啥了,對該怎麼生活也沒底兒。”張德會說。

 

作為根河森工公司烏力庫瑪林場副主任,在林場工作20多年的李成志對“張德會們”的狀態十分理解。為了讓大夥能在停伐以後有事幹、有錢賺,他和工友們商量著依託工隊營地周邊茂密的森林,把多年來的工隊文化與森林生態旅遊相結合,發展旅遊業。

 

“旅遊點籌備初期缺少資金,大家手頭都不寬裕,號召工友們集資入股也比較難。”李成志回憶說,根河森工公司很支持他們發展旅遊業,提供了50萬元無息貸款,一些工友也拿出自己的“家底兒”支持籌建旅遊點。就這樣,以曾經小工隊名字“517小工隊”命名的旅遊點在2015年建成營業。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的517小工隊”有22間客房,全部都是林場職工“純手工打造”。遊客在這裏可以睡大通鋪、吃地道東北菜,還能看到當年運木材的拖拉機等機械,以及當年伐木用的斧鋸、頭盔、工服等老物件,年代感十足。“今年夏天遊客很多,職工們人均增收7000多元呢。”李成志說。

 

今年以來,內蒙古森工集團負責運營的景區共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內蒙古森工集團產業事業部常務副部長閆義表示,為實現“停得下、穩得住、不反彈”,林區在確保森林生態安全的前提下,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除了發展旅遊業,我們還著力發展黑木耳種植、樺樹汁飲料加工等林下產業,綠水青山在這裏真真切切地變為金山銀山。”

 

停伐以後,林區1.65萬名原本從事生產的職工被安置到森林防火、經營和管護崗位,從“砍樹人”變為“看樹人”。

 

為了提高職工工作積極性,增強森林管護品質效果,內蒙古森工集團建立起新的管護責任績效考核制度,激發體制機制活力。“我們堅持工資調整向一線傾斜,在崗職工年均工資超過8萬元,較2016年增長84%。”內蒙古森工集團天然林資源保護辦公室主任方光文說。

 

“新的制度讓我們工作更有積極性了,也明白了從砍樹到看樹的意義所在。”身為管護員的高武泉說,自己不僅要在管護站值班進行防火檢查,還要開展巡山工作,防止亂砍濫伐和偷采盜獵。多年工作下來,他對林木病蟲害的判斷也比過去更加精准了。

 

2018年以來,內蒙古森工集團共完成森林撫育3320萬畝、人工更新造林58萬畝、補植補造151萬畝、退化林修復40萬畝,林區森林面積淨增81萬畝,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

 

綠樹也可變“金林”。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碳儲總量穩定在17.2億噸以上,在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後,便開始探索實施碳匯交易,推動生態效益轉為經濟效益。

 

“銷售林業碳匯產品的收入,可以補充停伐後森林經營、撫育和造林等生態保護建設專案支出,讓職工堅定從事生態保護、提供生態產品的信心。”內蒙古森工集團碳匯工作管理辦公室主任包國慶說,他們正打造全國最大的國有林碳匯儲備基地,已經實現超過5000萬元的林業碳匯交易收入。

 

“林子越來越高、越來越密,不僅能‘生綠’,現在還能‘生金’,我們更有盼頭了。”高武泉說。 (趙澤輝、朱文哲)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