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初步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立體觀測能力


本報訊 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1日表示,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我國已初步形成天、空、地一體化的溫室氣體立體觀測能力。

 

在中國氣象局當天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張興贏介紹,中國氣象局高度重視溫室氣體監測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陸續建成了由1個全球大氣本底站和6個區域大氣本底站組成的大氣本底觀測站網。我國實現對《京都議定書》管控的7大類30餘種溫室氣體觀測,形成了集觀測-運行監控-維護標校-品質控制-應用分析等於一體的溫室氣體本底觀測業務體系。

 

目前,中國氣象局已建成117個高精度溫室氣體觀測站。為進一步強化全球溫室氣體監測能力,2016年起,我國陸續發射了5顆具備全球大氣二氧化碳監測能力的衛星,並於近期啟動了面向碳盤點的下一代全球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專案。

 

張興贏介紹,中國氣象局將進一步提升觀測能力,形成覆蓋我國16個氣候關鍵區並輻射全球主要緯度帶的全要素溫室氣體本底觀測骨幹網,並計畫於2025年發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8星,搭載更高性能的全球溫室氣體監測儀器。

 

在當天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氣象局還發佈了《2022年中國溫室氣體公報(總第12期)》。公報指出,2022年,位於青海的瓦裏關全球大氣本底站觀測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與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平均濃度大體相當。衛星遙感監測顯示,2022年中國陸地區域年平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量明顯低於過去10年(20132022年)平均絕對增量。 (高敬、黃垚)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