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海軒)國家發改委近日發佈粵港澳大灣區三年行動計畫,提出要推動更多口岸實施二十四小時通關,不斷完善“澳車北上”政策以及推動港澳居民報考內地公務員。
國家發改委發佈《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畫》(以下簡稱《行動計畫》),為進一步深化粵港澳合作,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升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水準和國際競爭力。
《行動計畫》提出,經過三年努力,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營商環境制度體系基本建立,共商共建共用體制機制運作更加順暢,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準,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充分釋放,市場互聯互通水準顯著提升,在全球範圍集聚和配置各類資源要素的能力明顯增強,營商環境國際競爭力居全球前列。
《行動計畫》從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開放環境、市場一體化水準等方面共提出18項具體舉措。具體來看,在優化市場准入環境方面,提出制定出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支持廣州南沙開展放寬市場准入試點;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方面,在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領域清理取消港澳企業在招標投標、政府採購、權益保護等方面存在的差別化待遇。
在營造規範便捷、公開透明的政務環境方面,《行動計畫》提出全面實行行政許可事項列表管理,逐項明確許可條件、審批程式、審批時限、收費標準等內容,並向社會公佈。同時,推進政務數據共用,依託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動政務資料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跨系統、跨業務共用利用。
從營造迴圈暢通、合作共贏的開放環境來看,一方面,提升“引進來”吸引力。高質量實施《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
對標《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CPTPP)、《數字經濟夥伴關係協議》(DEPA)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形成更多突破性制度創新成果。另一方面,增強“走出去”競爭力。推動大灣區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帶動大灣區產品、設備、技術、標準、檢驗檢測認證和管理服務等“走出去”。
在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提出擴大金融業對港澳開放,支持深圳證券交易所、廣州期貨交易所與香港交易所深化務實合作。做好“債券通”之“南向通”,推動債券市場雙向開放提速。探索在大灣區內符合條件的區域試點開展跨境征信合作,建立粵港澳征信產品互認機制,提升跨境融資信用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