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火燒到1200度,膛內的舊玻璃已被熔化,用中空的金屬管攪起一坨取出,吹氣、旋轉,液態的玻璃在氣流和重力作用下出現空腔、形成器皿狀,再在玻璃凝固前用鉗子反復修整……不一會兒,一件純手工打造的玻璃容器基本製成。
去年12月初,記者來到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城東一處簡陋作坊裏,60多歲的匠人穆罕默德·哈拉克重複著這樣的製作過程,默默守護著瀕臨消亡的敘利亞傳統玻璃吹制工藝。
“我9歲開始在祖父和父親的作坊裏學習玻璃器皿製作,至今已有50多年。”哈拉克說,他見證過敘利亞玻璃吹制工藝的黃金時代,也目睹在機器生產衝擊下這個行業逐漸萎縮,但從未想到玻璃吹制工藝會面臨消亡的危險,直到戰爭爆發。
2011年戰爭爆發前,大馬士革和阿勒頗地區有十幾家玻璃吹製作坊,不少工匠以此為生。彼時,來自歐洲的遊客常常光顧哈拉克的作坊,觀賞玻璃吹制過程、購買玻璃工藝品。“那時一天掙幾十美元不成問題。”哈拉克說。
但戰爭給玻璃吹制行業帶來了致命打擊。哈拉克說,許多同行前往國外謀生,留下來的工匠大多也迫於生計而轉行。炮火聲中,哈拉克的作坊一度被迫停業。
“關門那幾年,我擔心作坊被炮彈擊中,經常會回來看看。每次望著熄滅的爐子,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哈拉克說。
2019年,敘利亞境內大規模戰事基本結束,安全形勢有好轉,哈拉克的作坊重新營業。只是,爐火重燃帶來的喜悅還未散去,各種困難接踵而至。
受戰爭和制裁影響,敘利亞電力和燃料供應嚴重不足,哈拉克的作坊只能間歇性營業。此外,失去海外客源,作坊只能將玻璃器皿賣給當地餐館、商店,收入只有戰前的十分之一。
如何把技藝傳承下去也是讓哈拉克頭疼的問題。玻璃吹制需要極大耐心,操作過程也極耗體力,加上收益不好,年輕人大都不願學。幾年來,哈拉克和家人勉力支撐著這一處作坊。
今年12月上旬,敘利亞傳統玻璃吹制被列入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項傳統技藝在敘國內外受到更多關注和重視。哈拉克認為,這會成為這個行業的重要轉機。
記者看到,作坊一隅,一對母女學徒正認真學做玻璃製品。15歲的女兒達爾維什說,見到吹制的玻璃工藝品後,就愛上了它。每天結束練習回到家裏,她就盼著第二天能早點回到作坊繼續學習。41歲的母親馬吉祖布說,“玻璃碰撞發出的聲音像音樂一樣美妙。在這裏,玻璃能被塑造成各種形狀,令人著迷”,“我會把玻璃吹製作為一項事業,學好技藝,永遠不會離開它”。
“我感到非常自豪,也很受鼓舞。”哈拉克說,“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讓這項瀕臨消亡的工藝重現輝煌。” (程帥朋 冀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