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大林)就農曆新年前西墳馬路市政署大廈揭發1對母女在單位逝世逾年,政府只公佈兩人為年邁母親及中年女兒。立法議員林宇滔坦言,事件敲響政府對獨居長者、弱勢家庭支持和關懷不足的警鐘,且政府在事件中資訊發放不清晰,社會很難針對事件作出客觀分析及找出可行的辦法,避免同類悲劇再度發生。林宇滔又指,本澳人口老齡化情況非常嚴峻,政府「獨居長者及兩老家庭服務用戶數據庫」錄入比例僅得人口普查數據的兩成,促請政府完善相關配套服務及制訂政策,主動發掘隱蔽獨居長者。
悲劇資訊缺如 社會難作跟進
他續說,是次西墳馬路事件有太多不確定因素,惟政府連不少基本的訊息都不公開,僅公開兩人為年長母親和中年的女兒,而長者的年齡、生活狀況、健康狀況,由母親照顧女兒或女兒照顧母親,有否社服機構跟進,甚至是否另類的悲劇,政府直至今日均沒有公開,社會很難針對事件作出客觀分析及找出可行辦法避免同類悲劇再度發生。林宇滔質問為何政府在資訊發放上如此不清晰,為何社會悲劇、案件發佈會愈來愈神秘?有關操作屬官員意志抑或其他原因?政府需要向公眾交代,此舉將令後續很多工作難以有效跟進處理。
林宇滔進一步指,根據統計局的《澳門人口預測2022-2041》,澳門本地老年人口比例於2020年達到14.1%,已經正式步入老齡社會,官方更預計澳門於2029年本地老年人口比例超越21%,進入超老齡社會,有關數字較政府於2014年公佈的《人口老化的趨勢與挑戰》所預測的時間分別提早了1年及2年,反映本澳人口老化趨勢加速。
服務資源減少 礙接觸目標群
此外,他表示,當局由2018年開始構建「獨居長者及兩老家庭服務用戶數據庫」,當時已收錄6200名獨居長者和年老夫婦的數據,當局指通過收集和分析現正使用獨居長者專項服務人士的相關數據,作為持續完善獨居長者支持服務的重要參考。但林宇滔指根據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65歲及以上的獨居長者有9430戶,比10年前大增八成;65歲及以上的夫婦家庭有10,290戶(共20,580人),為「獨居長者及兩老家庭服務用戶數據庫」人數的4.8倍,即平均每5名獨居長者,僅有1名屬社工局服務對象及被列入上述資料庫,而且該數據尚未包括僅由長者組成的家團,反映資料庫錄入比例僅得兩成。他說,近年社區服務資源不增反減,特區政府根本未能接觸目標人群,談何展開目標人群的針對幫扶或照顧?
推廣鄰里關係 關懷獨居長者
林宇滔強調,「原居安老」是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本澳各項老齡人口指標均反映本澳長者數字、比例正不斷上升,加上長者、雙老或多老家團獨居情況將會愈趨普遍,當局有必要完善相關配套服務及制訂政策,主動發掘隱蔽獨居長者,收集及分析需要照顧的長者數據,持續跟進個案,更要定期公佈「獨居長者及兩老家庭服務用戶數據庫」的最新數字、資料庫數據的分析報告,及因應情況採取的新政策措施等,讓社會持續瞭解及關注本澳獨居長者的最新情況。
他又指,長者、殘疾人士每年初都需要辦理在生證明,近年每年辦理在生證明的人數逾15萬,他認為在生證明是發掘隱蔽長者的好時機,建議當局可附加問卷,瞭解長者是否獨居,及是否已納入現有各類服務網絡等,以發掘更多隱蔽獨居長者及收集獨居長者資訊;同時還應推廣社會鄰里關係,鼓勵市民多關心周邊的獨居長者,並提供管道,讓市民協助有需要的獨居長者向當局作登記及作後續登記,通過此機制亦可推動鄰里定期關心、問候周邊的獨居長者,讓他們得到更好的關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