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桂英)公共建設局早前為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進行征名,經評選委員會在1.4萬多個建議名稱中選出“澳門大橋”、“新城大橋”、“鏡海大橋”、“銀禧大橋”及“濠江大橋” 5個參考名稱後,決定將大橋正式命名為“澳門大橋”。
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征名活動於去年12月16日啟動,至今年1月15日結束。據公共建設局公佈,澳氹第四橋征名共收到5,703名居民提交1.4萬多個建議名稱,所有建議名稱交由19名社團代表及專業人士組成的評選委員會進行評選後,在初步階段選出合共88個名稱,當中37個為不同名稱,繼而再選出“澳門大橋”、“新城大橋”、“鏡海大橋”、“銀禧大橋”及“濠江大橋”等5個參考名稱,由特區政府決選一個最終名稱。最終,特區政府將澳氹第四橋命名為“澳門大橋”。
按照“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征名活動”章程,建議最終名稱的參加者除可獲發征名證書外,當局還會以抽籤形式抽出頭獎、二獎、三獎以及50名參加獎,分別獎勵現金及紀念品。活動抽獎儀式於近日在馬交石炮臺馬路電力公司大樓地下演講廳舉行,在評選委員會成員的見證下,由公共建設局局長林煒浩以電子方式抽出有關獎項。公共建設局表示,稍後將以電郵及短訊方式通知得獎人士出席於4月14日下午3時在澳門世界貿易中心五樓蓮花廳舉行的頒獎儀式,屆時將邀請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擔任主禮嘉賓。
為分擔西灣大橋、嘉樂庇總督大橋和友誼大橋的交通流量,緩解現有三座大橋的交通壓力,提高澳門半島與氹仔、路環之間的交通通行能力,以及配合新城填海A區發展的交通需求,特區政府於2010年開始規劃於友誼大橋東側建造第四條跨海通道,並同時研究將此通道成為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連接澳門的重要通道,達致大幅降低澳門城市道路網壓力的目的。
澳氹第四橋起自新城A區東側,與港珠澳大橋口岸人工島連接,跨越外港航道、澳門水道,至澳門新城E1區,並分別預留與AB行車天橋及大潭山隧道連接的高架橋介面。大橋主線全長3.085公里,主跨280米,橋樑主體結構使用高性能橋樑鋼,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專案自2020年3月26日正式動工後,於本月12日實現全橋合龍,按照當局此前規劃,整體工程預計第二季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