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海軒)行政會完成討論調整本澳不動產需求管理措施的政策方案及其中有關稅務措施的法案,內容包括取消特別印花稅、額外印花稅及取得印花稅,有關法案將送立法會以緊急程式處理。
行政會發言人、行政法務司司長張永春,財政局局長容光亮,澳門金融管理局行政管理委員會委員劉杏娟12日出席行政會新聞發佈會。
張永春表示,在過去一段時間,為了保持不動產市場平穩發展,自二零一零年起,制定並實施一系列包括稅務及樓宇按揭在內的不動產需求管理措施,當中,稅務措施包括特別印花稅、額外印花稅及取得印花稅。
去年年底,政府因應市場環境變化適度放寬不動產需求管理措施,有關提案獲立法會審議及通過,並制定第1/2024號法律《修改第2/2018號法律〈取得非首個居住用途不動產的印花稅〉》。自二零二四年一月一日起不再向取得第二個居住用途不動產的人士徵收樓價百分之五的取得印花稅。同時,放寬相關樓宇按揭措施,包括本澳居民購置住宅的按揭成數上限為百分之七十,購置經濟房屋的按揭成數上限為百分之九十,不再設不同的按揭成數金額檔次上限。
政府審時度勢,持續關注及評估不動產市場的情況,考慮到近年各類型房屋供應較為充足,目前具條件制定《取消與不動產需求管理相關的稅務措施》法案,取消特別印花稅、額外印花稅及取得印花稅。同時,樓宇按揭方面,澳門金融管理局將會發出新的指引,統一本澳居民及非本澳居民按揭成數上限為百分之七十(購置經濟房屋按揭成數上限維持百分之九十),並暫停實施按揭貸款利率上調兩個百分點的壓力測試要求。
最後,上述措施並不妨礙政府因應情況再次推出有關的不動產需求管理措施,包括採取其他如調節公共房屋及土地供應等的可行手段,維持不動產市場的穩定。
政府重申全面撤辣非「托市」
容光亮引述數據表示,今年第一季不動產成交量有500多宗,較以往數量少,認為明顯是消費者、潛在買家對本澳持觀望態度,如因鄰近地區對樓宇採取積極管理措施。留意到樓價在疫前疫後的變動不是太大,而是成交量變化大,2021年成交量有5千多宗,而2022年、2023年只有2千多宗,市場出現萎縮,間接令市民變現流動性相對大減,影響不動產的流動性,對經濟影響相應較大。重申政府完全沒有作任何「托市」情況,因應具體市場變化作出適當反應,留意到樓價在疫前疫後的變動不是太大,而是成交量變化大,2021年成交量有5千多宗,而2022年、2023年只有2千多宗,市場出現萎縮,間接令市民變現流動性相對大減,影響不動產的流動性,對經濟影響相應較大。
容光亮表示,綜合分析澳門現時經濟狀況推出措施,尤其現時住宅物業的供應量,以及自置物業(私人房屋及經屋)的住戶占73.4%,考慮到物業是澳門家庭及企業持有的資產主要成份之一,而樓市的穩定與市民、企業息息相關。市民都希望地產價格穩定,不希望「大上大落」,而房地產行業占特區產業較大的份額,一般占10%,而疫情期間最高是占17%,若房地產市場萎縮會直接影響市場流動性較低,亦會影響家庭及企業的變現能力,嚴重導致資金周轉困難,因此認為有需要採取必要措施促進地產市場的活力,使資金有出路;又認為穩住地產市場與特區總體經濟發展步伐一致,亦可穩住房地產行業雇員的就業。
容光亮指出,影響房地產市場因素已經不存在,當年實施房地產需求管理措施是因為有外來因素,包括外來資金、利率、房地產供應不足,引起較為嚴重的投機情況出現,令市民買不到樓,若如今相關情況已經不存在,認為房地產價格可以透過市場機制自然調節,不再需要實施有關措施。
他透露,參考香港全面撤辣措施實施一個月,顯示香港市場交易活躍,成交量穩定增加,但一手、二手樓宇價格無顯著上升,甚至有部分下跌,總體沒有炒買情況出現,甚至有大型地產發展商以低成本價格銷售新樓盤,反映政府取消需求管理措施釋放購買力,而需求管理措施亦不是主要影響價格的原因,重申政府希望透過價格機制自然調節供需關係及房地產價格。
關於政府暫停實施按揭貸款利率上調兩個百分點的壓力測試要求,劉杏娟指出,政府預期未來利率上調的機會輕微,故取消銀行進行相關壓力測試的監管要求,相信不妨礙銀行從風險管理角度推出壓力測試。她又稱,2010年推出樓按措施是針對所有在澳門購買樓宇的人士(澳門居民及非澳門居民)按揭成數上限為七成,但至2012年針對澳門居民及非澳門居民有不同的按揭成數上限,現時取消針對非澳門居民的樓宇按揭成數上限,是恢復至2010年的七成上限,與澳門居民相同,是因週邊經濟情況及本地房地產市場基本上沒有外來資金炒作,銀行在樓宇按揭業務所面對的風險降低,故非澳門居民的按揭成數上限恢復為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