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淩晨,抗議者在美國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參加示威活動。新華社記者李睿攝
美國多地高校反戰示威活動在過去一周愈演愈烈,要求加沙地帶永久停火、美國停止軍援以色列。面對反戰浪潮,總統拜登則在本周簽署巨額對外援助撥款法案,向以色列提供更多軍援。美國警方逮捕數百名抗議者。
高校反戰示威不斷蔓延顯示出美國年輕人對拜登加沙政策的不滿與質疑,甚至被輿論認為可能影響其總統選舉選情。
反戰浪潮席捲高校
自上周哥倫比亞大學上百名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者被捕後,越來越多高校校園出現學生抗議活動,包括哈佛、耶魯等知名學府。為應對混亂,哥大宣佈將在春季學期結束前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當地媒體報導,這些美國高校示威者呼籲在加沙地帶永久停火、美國停止軍事援助以色列。他們還要求校方與對以軍火供應商及其他從巴以衝突中牟利的企業切斷聯繫,並且撤銷對示威學生和教職員工的開除及其他紀律處分。
示威學生族裔背景多樣,既有穆斯林,也包括猶太人。
4月24日,人們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校園裏舉行集會。新華社發(克裏斯托弗·達維拉攝)
拜登22日譴責“反猶主義示威”和“那些不明白巴勒斯坦人處境的人”。國會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邁克·詹森23日稱,哥大的示威給猶太裔學生造成嚴重“威脅”,“這些並非和平抗議,他們是反猶暴徒”。
示威組織者承認一些口號和言論極端,但反對被貼上“反猶主義”標籤,強調個別人“煽動性”言行不代表這場反戰運動的整體。
媒體報導,哥大附屬巴納德學院猶太裔學生莎拉·博勒斯在一場猶太裔和巴勒斯坦裔示威學生共同參加的記者會上說,學院管理層、一些國會議員和拜登“把反猶太複國主義等同於反猶主義”,試圖“讓我們噤聲”。
“猶太和平之聲組織”成員紮卡裏·赫林在耶魯參加示威時說,“我們所有人都需要認識到,我們的鬥爭對象是暴力,而不是別的。”
拜登又給衝突“添火”
在全美高校掀起反戰浪潮之際,美國參議院23日通過總額950億美元的對外援助撥款法案,包括對以色列的263.8億美元援助。拜登24日簽署法案,使之成為法律。
美國批准巨額援助後,以色列24日連續第二天猛烈轟炸加沙地帶,同時對黎巴嫩南部發起“進攻行動”。
4月18日,在位於紐約的聯合國總部,美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羅伯特·伍德(前左)在安理會就一項關於巴勒斯坦申請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的決議草案進行表決時投反對票。新華社記者謝鍔攝
作為以色列的最大“靠山”,美國不僅持續軍援以色列,還在政治上予以支持。美國18日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投出唯一的反對票,否決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會員國的決議草案,進一步點燃示威者的怒火。
本輪巴以衝突去年10月7日爆發,延宕至今,在加沙地帶釀成嚴重人道主義危機。加沙地帶衛生部門統計,以軍在加沙地帶的軍事行動已導致超過3.4萬人死亡,三分之二為婦女兒童,另有超過7萬人受傷,上百萬人流離失所。
會否失去年輕選民?
隨著越來越多加沙平民傷亡,拜登對巴以衝突的處理方式和管控能力受到普遍質疑。正在蔓延的高校反戰示威活動,放大了年輕選民對拜登加沙政策的質疑聲。相關民調結果顯示,拜登在年輕選民中的支持率領先共和黨前總統特朗普,但他的優勢已沒有4年前那麼明顯。
1月13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人們參加聲援巴勒斯坦的集會遊行活動。新華社發(亞倫攝)
政治分析師戴維·舒爾茨認為,大規模學生抗議可能影響拜登的總統選舉選情,“民主黨需要非常高的年輕選民投票率才能贏得選舉”,否則形勢將對共和黨有利。曾在2018美國中期選舉期間擔任民主黨國會競選委員會執行主任的丹·塞納也認為,學生抗議給拜登選情帶來挑戰,“我最擔心的就是年輕人”。
明尼蘇達大學學生瑪吉·莫伊尼欣說,該校發起抗議的學生“不會投票給他(拜登)”,因為他們對拜登處理巴以衝突的方式極為不滿,“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人投票時勾選了‘不作承諾’”。
“不作承諾”在民主黨黨內初選時被美國媒體稱之為“抗議票”,即選民只表達黨派傾向,但不支持某個具體候選人。在大選“搖擺州”密歇根州2月27日晚結束的初選投票中,拜登擊敗競爭對手,但超過10萬民主黨選民在選票上勾選“不作承諾”選項。因不滿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拜登政府“拉偏架”,密歇根州的活動人士發起投“抗議票”活動,以此向拜登抗議。
3月5日,選民在美國佛吉尼亞州彼得斯堡的投票點參與投票。新華社發(溫斯特德·巴恩斯攝)
拜登的競選團隊試圖淡化學生抗議活動對競選的影響,稱示威者只是選民的一小部分,不過是“吸引了不成比例的媒體報導”。也有民調結果顯示,與巴以衝突相比,經濟等其他議題更受到年輕選民的關注。
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會官員直言,年輕人不斷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加沙戰爭景象、饑餓的兒童,以及拜登政府無節制軍援以色列的新聞報導,這對民主黨人來說確實“是一個問題”。(許緣、鄧仙來、胡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