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4月末,信託貸款餘額達4.12萬億元,同比增長9.7%,在當月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中表現突出。今年以來,信託貸款投放持續增長,前四個月信託貸款增加2126億元,同比多增2048億元,折射出信託業轉型調整的成效。
我國信託業產生了哪些突出變化?近日,中國信託業協會發佈了2023年我國信託業運行相關數據,可以從中找出答案。
圖為一家信托公司的看板。新華社發
——信託資產結構持續優化
2023年,我國信託資產規模延續回升趨勢,四個季度連續保持正增長。截至2023年末,信託資產規模餘額為23.92萬億元,同比增長13.17%。
與此同時,信託資產的投資功能顯著增強,信託行業向輕資本運營、重受託服務的經營模式轉型成效顯著。
截至2023年末,投資類信託規模為11.57萬億元,占比48.34%;融資類信託和事務管理類信託的規模占比分別為14.5%和37.12%。
此外,以通道類業務為主的單一資金信託持續壓降,2023年末占比已降至16.12%,從原有的“一家獨大”到目前已顯著低於集合資金信託和管理財產信託。這一變化展現出信託業務轉型的成效。
——信託業務新格局逐步成型
2023年6月,《關於規範信託公司信託業務分類的通知》正式落地實施,信託公司轉型調整力度逐步加大。
根據通知,信託業務分為資產服務信託、資產管理信託和公益慈善信託三大類25個業務品種,進一步厘清了信託業務邊界。
中國信託登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劉鐵峰介紹,2023年6月至12月,信託行業共成立信託產品30415個,成立規模為43325.05億元。其中,資產服務信託新成立信託規模為24708.41億元,規模占比57.03%。從產品個數和規模來看,資產服務信託均超過了資產管理信託。
“資產服務信託是信託業的本源業務,是信託機構區別於其他金融機構的關鍵。”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證券投資和股權投資作為資產管理信託的核心,需要信託公司構建與其他資管機構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對專業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2023年6月至12月,信託行業新成立372個公益慈善信託產品,成立規模為6.64億元,涵蓋了教育、醫療、環保等諸多領域。
——服務實體經濟仍是轉型重要方向
近年來,信託業穩步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資金投入,著重引導資金進入工商企業和基礎設施領域。但隨著信託行業轉型逐步深入,傳統信託業務投向工商企業和基礎設施的資金規模和增速增長均面臨挑戰。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投向基礎產業的信託規模為1.52萬億元,較三季度末微增13.56億元,占比小幅下降;投向工商企業的信託規模為3.89萬億元,較三季度末增加約87.25億元,占比降至21.8%。
受監管政策、市場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年來投向房地產領域的信託資金規模和占比持續下降。截至2023年末,投向房地產的資金信託規模為9738.61億元,占比降至5.6%。
“傳統房地產信託業務作為信託主營業態的時代已告終結。”曾剛說,從未來看,信託業需要圍繞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進一步強化對新質生產力相關產業的支持。
防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2023年11月,《信託公司監管評級與分級分類監管暫行辦法》發佈,明確根據信託公司的管理狀況和整體風險作出監管評級。
專家表示,隨著監管環境體系日益完善,信託業將面臨更為嚴格和專業的監管,這將進一步促使信託公司不斷調整業務結構,強化公司治理,增強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差異化發展。(吳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