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生態保護修復監管體系初步建立


核心閱讀

 

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切實履行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職責,堅持政策法規標準制定、監測評估、監督執法、督察問責“四統一”,初步建立了生態保護修復監管體系。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必然要求,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必然要求。

 

記者近日從生態環境部瞭解到,近年來,生態環境部切實履行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職責,堅持政策法規標準制定、監測評估、監督執法、督察問責“四統一”,初步建立了生態保護修復監管體系。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新時代我國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全國生態環境系統要持續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現代化,強化“全過程”“全鏈條”監管,推動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工作邁上新臺階。

 

瞄準問題監督責任落實

 

“近年來,祁連山、秦嶺等生態破壞問題的產生,凸顯對生態這一重要領域實行外部監管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直言不諱地說。

 

曾經,祁連山、秦嶺曝出的生態破壞問題,給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一度留下了“瘡疤”。

 

違法違規砍伐林木、大肆開礦、密集建設小水電,周邊企業偷排偷放問題屢禁不止,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不力等,致祁連山局部環境受損嚴重。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上百人被問責。自此,祁連山經歷了一場猛藥去屙的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整治:牧民從祁連山保護區核心區遷出;持證礦業權全部退出、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水電站完成分類處置,生態流量得到落實;旅遊專案完成整改和差別化整治……

 

秦嶺也曾因違建別墅問題,2018年被中共中央辦公廳通報。隨後,1194棟違建別墅被徹底整治,4557畝土地被收歸國有,一批相關責任人被嚴肅處理,最終換來違建別墅區域全面複綠。

 

“瘡疤”不見了,但留下的思考是深遠的。如何做好生態修復監管工作,是生態環境部一直在努力的方向。近日,生態環境部在海南省五指山市召開了全國自然生態保護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生態保護修復監管首先是對重點領域開展外部監管的制度性安排。張玉軍坦言,這一安排考慮即與祁連山、秦嶺等生態破壞問題的產生有關。會議明確,生態環境部門是站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高度,履行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外部監管職能,監督自然資源的所有者、開發者乃至監管者履行生態保護修復責任是否到位。

 

會議還明確,生態監管是對自然資源公益屬性的監管。自然資源既有經濟屬性又有生態公益屬性。生態環境部門是代表生態公益屬性的監管,側重於監管自然生態的服務功能,評估在區域尺度是否提升了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生態環境部門監管從方式方法上是問題導向性的監管。生態環境部門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主要是瞄準問題。無論是生態保護修復監測、評估,還是督察執法,目的都是為了發現問題,推動整改,舉一反三,形成長效機制。

 

推動區域生態整體性保護

 

在明確生態環境部門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的職責定位的基礎上,黃潤秋要求生態環境系統突出問題導向,圍繞發現問題、交辦整改問題、監督執法、督察問責這條主線開展工作。

 

從發現問題入手,對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問題開展監測和針對性評估,既要用好常規生態監測方法和手段,更要用好現代化遙感監測手段,不斷提高監測主動發現問題能力。

 

著眼推動問題交辦整改,建立生態環境部門內部工作協同機制、部門間協同機制以及國家與地方協同機制,確保問題有效交辦並推動整改到位。

 

地方之間的協同機制也非常重要。在這方面,秦嶺治理已經給出了有益的經驗探索。去年12月,生態環境部推動建立了秦嶺地區跨區域生態保護協同合作機制,在西安召開首屆輪值聯席會議,指導陝西等7省市簽署合作備忘錄。

 

近年來,秦嶺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但水土流失嚴重、生態退化等問題依然存在,違規開發等生態破壞問題時有發生。“從整體來看,秦嶺主體在陝西,但在地理範圍上涉及了河南、湖北等6省1市,依據地理單元開展整體保護十分必要。”張玉軍舉例說,丹江口水庫位於秦嶺的湖北、河南交界處,但實際上水庫70%的水量來自秦嶺陝西段的漢江和丹江,因此只有多省協同保護才能確保秦嶺的生態涵養功能,實現“一庫淨水永續北送”。

 

基於以上考慮,生態環境部推動建立了上述“秦嶺機制”,其目的是在加強數據共用、共商共治、聯合調查、科技支撐、合力宣傳等方面實施區域聯動的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共同下好秦嶺生態保護“一盤棋”。

 

記者瞭解到,在“秦嶺機制”下,目前已初步完成秦嶺地區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掌握秦嶺生態家底。並組織開展生態破壞問題查處,實現秦嶺地區衛星遙感監測全覆蓋,下發兩批疑似問題並組織各省開展現場核實,對生態破壞問題及時督促整改。

 

張玉軍透露,生態環境部將借鑒“秦嶺機制”經驗,在黃河流域、長江經濟帶的重點區域,例如晉陝大峽谷、洞庭湖鄱陽湖、赤水河流域、黑河流域等區域,逐步探索建立生態保護協同機制,推動區域生態整體性保護。

 

嚴格問責完善制度機制

 

對於生態保護修復監管來說,強化監督執法和督察問責非常重要。

 

如黃潤秋所說,要充分發揮中央和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作用,進一步強化“綠盾”行動,嚴肅查處生態環境破壞行為並嚴格問責,推動舉一反三、完善制度機制。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正在開展中,重點在於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目前,7個督察組已全面進入下沉階段,各督察組積極受理轉辦群眾信訪舉報,深入一線、深入現場,查實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已公開曝光兩批典型案例,有力夯實了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截至記者發稿前,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已公開曝光109個涉及生態破壞的典型案例。

 

“綠盾”行動也被過去的實踐證明,是一把指向違法違規破壞生態環境的“利劍”。來自生態環境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生態環境部等部門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共發現並查處5000多個生態破壞重點問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問題整改完成率已達99.1%,實現了人為干擾數量和麵積明顯“雙下降”,基本扭轉了侵佔破壞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的趨勢。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時期。生態環境部在扎實推進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工作上,還有一系列工作要做。按照黃潤秋的要求,要完善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體系,推動將生態保護修復監管制度納入法治軌道,研究制定生物多樣性評價標準,加快推動完善各地區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的法律法規標準政策體系。

 

全方位推進生態狀況評估和保護修復成效評估,開展第五次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對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開展動態監測和評估。

 

加大生態破壞問題查處力度,持續推進“綠盾”重要生態空間強化監督,研究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外重要生態空間生態破壞問題查處機制,深入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嚴厲打擊破壞生態違法犯罪行為。

 

探索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開展生態系統支持服務和調節服務評價及結果應用試點,支持各地依託“兩山”基地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綜合示範樣板。

 

持續夯實生態保護修復監管能力,建設生態保護修復綜合監管平臺,加強生態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監管業務培訓,開展典型脆弱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等重點專項研究。(張維)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