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焦慮、誇大宣傳、收費畸高 高考志願填報成“唐僧肉”?

 

高考結束後,學生和家長最關心的當數志願填報。近年來,不少商家嗅到其中商機,紛紛推出動輒數千甚至上萬元的高額志願填報指導服務。

 


記者調查發現,這一市場迅猛生長的背後,不乏仲介借機製造焦慮、誇大宣傳,助長了考生、家長的盲從功利心態;也反映出報考資訊的整合和公開仍需完善,公益普惠的志願填報指導和學生生涯教育仍需提升。


花上萬元幫助考生填報志願,談話一小時收費2000元……記者實地走訪多家教育諮詢機構發現,相關服務價格水漲船高。

 


不光是線下服務,記者在手機應用商店上搜索志願填報,發現相關軟體多達數十款。與此同時,網路直播、購物平臺、群聊等線上志願填報服務推廣也是“鋪天蓋地”。某知名教育博主近2萬元的志願填報服務,剛一上線就被搶購一空,甚至2026年的名額都已售罄。

 


有諮詢機構發佈報告稱,2023年高考志願填報市場付費規模達9.5億元,預計2027年將增至12.2億元。

 


調查發現,大部分諮詢機構可以為高考生提供一些整合篩選過的資訊資料。然而,部分諮詢機構利用考生、家長對填報流程和內容不熟悉的“資訊差”,渲染滑檔、退檔、高分複讀等失敗個案“製造焦慮”,以達到誘導消費的目的。


專家表示,要摒棄“一考定終生”“一報定終生”的錯誤觀念。現在,很多高校在低年級都開展大類培養,高年級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轉專業,加上跨專業考取研究生等途徑,為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提供了較大空間。


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機構通過包裝“金牌講師”“高級志願規劃師”的噱頭,抬高價格,向考生和家長兜售諮詢服務,還有機構承諾“兜底”等服務。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所謂高考志願填報“指導師”“規劃師”“諮詢師”等身份,實際並未被任何權威機構認可,並非專業認證資質。有的僅為諮詢機構高考季臨時招聘的人手,上過幾節志願填報課後便“現學現賣”,搖身一變成為“專業人士”。不少公司在向高考生兜售服務的同時,再賣課程吸引社會人員入行成為所謂“志願規劃師”,可謂是“一箭雙雕”。


品質參差不齊的志願規劃服務背後,是機構的短視和從業人員借機“賺快錢”的心理。專家表示,臺本式的“輔導”、脫離學生個性的分析,很容易導致從眾的推薦,甚至引發專業或學校填報的“踩踏”。

 


近日,教育部推出了“陽光志願”資訊服務系統,同時也就“高價”志願填報指導服務發佈提醒,希望廣大考生和家長謹慎對待市面上的各類志願填報指導服務,切勿輕信“高價”指導諮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和志願填報風險。


據悉,江蘇省教育考試院也在近期啟動了志願填報輔導系列活動,包括模擬填報、“招辦主任教你填志願”、網路直播等,並同步製作發佈系列志願填報指導視頻,詳細介紹考生所需政策和填報方法等內容。


專家建議,破解高考志願填報難題,主管部門和學校等應著力提供公益普惠的諮詢指導服務,構建多元個性的生涯規劃指導體系。


(出品人:孫志平)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