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記者 海軒)司法警察局在微信官方帳號日前發佈近年本澳毒品犯罪主要特徵及演變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出入境管控措施之下,本澳的販毒模式由人身攜帶的傳統販毒轉以“網路+快遞“(即網購、物流代收、電子通訊及社交媒體)成為主流販毒手段。數據顯示,郵包販毒案件從新冠疫情前的兩宗,到出入境管控實施後顯著增加。為打擊相關犯罪,司警局加強與外地執法部門、澳門海關、郵電局以及物流代收業界之間的情報交流和合作,從2020年起破獲多宗郵包販毒案件,相關案件自2023年起已有所回落;而今年首5個月則有1宗郵包販毒案件。
司警指出,自疫後全面複常,出現“新型+傳統”混合型販毒模式,去年複常初期即截獲數宗香港居民受雇來澳販毒的案件,過往利用口岸以多次少量“螞蟻搬家”式的運毒手段有復蘇的態勢。數據顯示,2021年及2022年分別拘捕涉毒香港居民5人及3人,而去年同類案件拘捕人數多達19人。因應傳統販毒模式復蘇,警方持續加強對往來航班的風險評估,去年在澳門國際機場及市區內共截獲12宗屬跨境性質的國際販運毒品案件,檢獲共重約74,569.736克的毒品可卡因,以及共重約2,512.8克之毒品海洛因,約值超過8,444萬澳門元。
另據司警公佈,為阻截毒品經本澳各口岸偷運入境,毒品罪案調查處恒常開展巡查行動,今年首5個月於關閘口岸、港珠澳大橋口岸、橫琴口岸、青茂口岸、外港客運碼頭及內港碼頭進行53次巡查行動;同時,警方持續深化與物流業界的聯絡機制,配合與澳門海關及鄰近地區警方的恒常合作模式,針對本澳每日入境的郵包進行排查分析,當發現可疑郵包時,毒品罪案調查處即與相關部門及機構組成專案小組採取聯查、聯防、聯控行動,今首5個月排查了323,247件入境郵包,當中挑選1,139件可疑郵包進行抽查。
關於截獲的毒品數量及種類方面,司警表示,本澳經常被濫用及檢獲的毒品分別為甲基苯丙胺(冰毒)、可卡因、大麻和氯胺酮(K仔),作為第一代毒品的海洛因(白粉)因近年濫用情況已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第二代合成毒品。當中冰毒及氯胺酮的濫用情況與東南亞國家相似;大麻的搜獲量於新冠疫情期間大幅增加,當局亦曾破獲多宗以郵遞方式偷運大麻,以及在工廈開闢大麻種植場等引起社會關注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