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海軒)新城D區填海歷經一波三折後,終於有眉目。公共建設局22日發佈新聞稿表示,新城D區填海的前期工作已全面展開,包括重新測量填海位置水深、淤泥取樣試驗、臨時碼頭報建及開挖臨時航道申請,以及設計優化工作等,預計前期工作可於今年底前完成,隨後開始填海工程。
特區政府在2006年提出填海設立新城區的計畫,並於2009年12月獲中央政府批覆同意。整個新城填海區分A、B、C、D、E區五部分,合共約350公頃,其中D區位處氹仔半島以北,面積59公頃,主要規劃為商住社區。然而,在A、B、C、E四區分別完成填海後,D區填海遲遲未見進展。
D區填土及堤堰建造工程於2019年5月舉行公開招標,判給中國港灣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建築工程(澳門)有限公司合作經營體,造價15億3,800萬元,工期為1,350個工作天,但特區政府在2021年表示,由於當其時沙土價格的成本十分高昂,如非急需使用土地,無必要在沙土價格最高的情況下進行填海。另外,特區政府亦曾於2020年向中央申請放棄D區填海,改填A區和澳門半島東北側之間約41公頃的水道,以興建城市公園,但未獲中央批准,後來社會認為要保留D區,特區政府最終保留D區填海,並續向中央爭取水道填海。至公佈新城A區詳細規劃草案時,當局規劃了水道填海,亦續保留D區填海。
關於D區填海所需沙土方面,公共建設局指出,特區政府一直透過多種方式,緩解建築廢料堆填區存置壓力,近年除推出《建築廢料管理制度》行政法規實施傾卸收費外,還分別於2021年完成建築廢料堆填區地質改良工程及2023年完成建築廢料堆填區堤堰建造工程,以創造更多堆填空間,透過“軟硬體”並行方式致力延續堆填區的使用期限。然而,隨著疫情後經濟復蘇,各項大型基建工程有序開展,其中建築廢料中的軟基土(即開挖地庫、地基或鑽樁的棄土),因含水份較多,且土體軟滑,不易於堆高存放,再次為堆填區帶來新的挑戰。儘管特區政府已前瞻性啟動建設生態島的長遠方案研究,因仍需時間進行各項專題論證及報批工作,故此,短中期的建築廢料堆置亦需尋求措施處理。經初步測算,現時正進行的多項基建專案(如新城A區的工程、輕軌東線等)預計產生逾200萬立方米的軟基土,然而現時的建築廢料堆填區不具備容量條件全部收納,為此,需要找尋其他合適地方作出存置。
公共建設局表示,經過深入的技術分析及評估,新城D區填海具備條件消納軟基土,根據填海的設計,新城D區填土總量約700萬立方米,當中包括回填天然沙及惰性物料,可透過工藝處理,優先使用軟基土作為填海用料,達到資源重用亦可減省採購天然沙的成本,替代由承建商採購填沙模式從而降低可能出現供應不確定性的風險。另外,在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開挖臨時碼頭及航道的疏浚物亦將透過疏浚物跨區傾倒合作機制運往內地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