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職業教育,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久負盛名。這種將理論學習與企業實踐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被認為是德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在當前數位化時代,面臨挑戰的德國職業教育努力向數位化轉型,關注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的技術培訓。
圖為2022年4月28日,遊客在德國柏林勃蘭登堡門東面的巴黎廣場上游覽。(新華社記者任鵬飛攝)
“雙元制”培養技能人才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歷史悠久,在世界職業教育領域頗具影響力。其中“一元”指職業學校,另“一元”指從事培訓的企業。接受這種職業教育者會與負責培訓的企業簽訂合同,部分時間在校學習理論知識,部分時間在企業當學徒,把課堂知識與技能實踐緊密結合。學徒在接受培訓期間還能獲得一定的培訓津貼。
這種模式下,企業得以按需培養未來員工,學徒也能在培訓後對口就業。
在德國,技工、售貨員、農民等職業有著較高的社會接受度,且接受職業教育並不意味著失去上大學的機會。學徒就業後,進入大學的通道依然存在。一個很勵志的故事是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的經歷。施羅德自幼家貧,14歲就去當學徒,成為售貨員。後來,他邊工作邊上夜校,最後考上大學,成為律師,直至任德國總理。
接受職業教育也有著不錯的收入前景。德國經濟研究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專業人才月薪中位數約為3500歐元,某些職業的月收入甚至高於德國全職勞動者約4300歐元的平均水準。例如,20歲至39歲接受過職業教育的專業人才中,技術研發人員月薪中位數為5670歐元,航空航太、保險和金融服務領域技術人員的月薪中位數也超過5000歐元。
關注數位化與人工智慧
進入數位化時代,數字領域人才不可或缺。德國經濟研究所的報告顯示,該國數字領域人才短缺形勢嚴峻。到2027年,近三分之二相關崗位可能因缺乏合適的申請者而無法填補,這些崗位是推動經濟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支柱。
如今,寶馬、西門子、蔡司等不少德國大企業選擇將職業教育培訓重點放在數位化和人工智慧應用等前沿領域。
“隨著公司向電動化、數位化轉型,培訓專案必須不斷適應與之匹配的新要求。”寶馬集團人力資源服務、招聘及資格認證主管莫裏茨·基彭貝格爾說,寶馬“雙元制”培訓專案內容包括雲計算、3D列印、數據分析等數字技能,且將生成式人工智慧應用納入其中。
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工智慧與就業的專家費邊·斯蒂芬尼在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時說,從薪資角度看,人工智慧“錢”途無限。目前人工智慧技術人才的薪資水準可超過碩士學位持有者,甚至能與博士的薪資待遇相媲美。
斯蒂芬尼說,未來人類將與機器協作,這需要新的技能。目前對於人工智慧領域人才,市場需求遠超供給,企業在招聘時不得不更側重特定技能,越來越多的崗位將機器學習或自然語言處理等方面的能力設定為必備要求,而不是要求學士或碩士學位。
職業教育面臨新挑戰
儘管“雙元制”職業教育聲名在外,德國仍面臨很多崗位招不到學徒以及企業數位化人才培養能力有限等問題。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3年德國新簽訂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合同數量為47.9萬份,雖然同比增長2.1%,但與2013年相比仍下降8%。近年來這類學徒數量持續下降的趨勢並沒有被徹底扭轉,只是下降速度有所放緩。有研究報告分析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德國人口結構變化導致年輕人變少,一些重要技能主要是在高等教育機構中教授等。
德國大型職業教育研究“2024年學徒招聘趨勢”報告還指出,儘管不少學徒期待在職業培訓中學習人工智慧相關內容,但目前僅有不足十分之一的企業能夠提供此類培訓。
該研究發起人費利西婭·烏爾裏希對此狀況表示憂慮。她說,人工智慧“絕非僅僅是一個流行語或ChatGPT這麼簡單”,這項技術“將極大地變革工作世界”,但德國僅有不到10%的企業在培訓中教授人工智慧內容,只有26%的企業計畫開展相關培訓,這幾乎可以說是一種“嚴重的疏忽”。
烏爾裏希說,德國企業內部培訓在數位化方面的進展依然不足,有關方面還需要作出更多努力,才能滿足培養更多數字化人才的期望。
(新褚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