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桂英)隨著旅遊業迅速復蘇,本澳經濟逐漸回復至2019年水準。然而,本澳青年的就業形勢卻逆市而行,在就業市場處處碰壁,即使成功就業,亦面對就業不足、崗位與專業不匹配或薪金過低等問題。立法議員、共建好家園協會副理事長馬耀鋒表示,在全球經濟發展形勢下,青年就業難是國際普遍存在的現象,特區政府自疫情期間開始推出多項針對性措施,綜觀各地經驗,惟本澳相關支持存在種類少、配套措施單一、支持力度不足及持續性短等問題,使得本澳青年只能選擇與自身專業不符或缺乏發展潛力的職業。因此,他建議當局制訂就業「組合拳」措施,以培訓、就業及補貼相結合的方式提供針對性且具延續性的支持方案。
據統計局就業調查數據顯示,本澳今年第三季就業人口歲組當中,只有16至44歲兩個組別出現下降;而失業人口中亦以25至34歲為最大比例,約占整體的29.9%;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失業人口學歷當中持高等學歷約占整體的46.2%。而8月至10月就業調查更顯示,隨著應屆畢業生投入勞動力市場,尋找第一份工作的新增勞動力占總失業人口比重上升2.2個百分點至18.2%,上述數據均顯示目前青年就業的嚴峻情況。
借鑒港展翅計畫降行政成本締多贏
馬耀鋒指出:在全球經濟發展形勢下,青年就業難是國際普遍存在的現象,特區政府自疫情期間開始推出多項針對性措施,如實習計畫、聘用初次求職青年津貼等青年就業支持措施。但綜觀各地經驗,本澳相關支持存在種類少、配套措施單一、支持力度不足及持續性短等問題,使得本澳青年只能選擇與自身專業不符或缺乏發展潛力的職業,甚至為求就業而從事臨時工及兼職。對於本澳銳意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多元產業及培育專業技術人才的發展方向,長遠而言可能帶來不利影響。
支持青年就業方面,馬耀鋒建議政府制訂就業「組合拳」措施,以培訓、就業及補貼相結合的方式提供針對性且具延續性的支持方案。例如,他以香港「展翅青見計畫」為例,相關措施就學員的培訓、就業、留任時間長短,以及雇主補貼等多個方面提供適切援助,助力青年穩定就業。
延長實習培訓期助企業育所需人才
他指,有關模式將支持落實到青年就業的各個階段,且通過短、中、長期不同階段提供針對性支持,有助放大不同措施之間的「協同效應」,亦能有效降低採取單項計畫時的行政成本,無論對於申請青年,或參與招聘計畫的企業而言均能減省行政及時間支出,達至為青年就業發展「添助力、省麻煩」的效果,相關經驗值得本澳借鑒。
此外,目前特區政府透過與各地企業合作,向青年提供不同產業領域的見習實訓機會及崗位,亦為青年接觸和瞭解新興產業及具體職業崗位提供直接管道,計畫舉辦的初衷值得認可。在馬耀鋒看來,相關計畫的實習期長度絕大部份在3個月以內,部分計畫的長度僅8個星期,若按實際就業經驗而言,計畫的時間長度對於參加者清晰掌握產業情況和職業技能,乃至其未來就業履歷和到內地發展的幫助上未必明顯。
故此,馬耀鋒認為可參考周邊類似計畫經驗,類似計畫的最短期限皆在3個月以上,臺灣地區的「青年就業旗艦計畫」最長可達9個月,而香港更提供為期達18個月的在職培訓計畫,而完成整個培訓的青年中超過七成獲企業成功聘用,顯示具一定時間長度的實習培訓計畫,有助更好培育和訓練企業所需專業人才。建議當局在考慮現有實習計畫的調整和優化上,進一步加大與企業的合作和幫扶力度,延長青年實習計畫的時間長度,讓企業和青年雙方皆能藉實習計畫獲益。
倡推灣區合作區就業薪金補貼計畫
他進一步稱,隨著粵港澳區域合作及發展的深化推進,大灣區及合作區均有望成為青年職業發展的新舞臺;加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亦對本澳居民在合作區的就業情況提出具體指標。早前習近平主席訪澳期間考察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時,就對合作區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建設寄予厚望。
事實上,香港地區早在2021年便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為前往特定的內地企業就業的青年提供薪金補貼,因計畫受廣泛歡迎及具成效,香港特區政府更在2023年將相關計畫轉為恒常措施並加大支持力度。馬耀鋒認為,本澳亦宜考慮出臺更大力度的支持政策,更好支持澳門青年融入合作區及大灣區,向招聘本澳青年的企業或青年本人提供為期1年的薪金補貼措施,一方面加強跨地區就業的吸引力,同時為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更有利的經濟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