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微觀察:開放日聊起了“新農事”

“過去,農民在家門口種地,我們村可不一樣,我們是‘飛地種田’!”

 

3月6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開放日現場,全國人大代表、赤峰市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傑一開口,就吸引了全場目光。夾雜鄉音的樸實話語,將“一粒種子”的故事講出了千鈞重量。

 

內蒙古代表團開放日現場趙會傑發言。人民網記者 李睿攝

 

提起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的內容,趙會傑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正計畫建設特色醬菜加工廠和礦泉水廠,讓資源變資產,繼續走好延伸產業鏈條的農業現代化發展之路,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現場記者們邊聽邊記。人民網記者 李睿攝

 

“過去咱村只種藥材,‘單腿蹦’,現在是產業鏈發展‘空中飛人’!”提起模式轉變後的變化,趙會傑一口氣報出一串數字:4000畝中藥材、近2萬畝“飛地”蔬菜、24000元人均收入……

 

講到“農業飛地”時,趙會傑看出大家的疑惑,特意停頓解釋,“土地有限,發展需求大。我們鼓勵有想法的新型農民去外面流轉土地種植蔬菜,大獲成功!”

 

小廟子村民把這種模式,生動地稱為“借雞下蛋”的“農業飛地”模式——村民帶著技術“異地”種菜,胡蘿蔔、大蔥、娃娃菜等七八個品種的蔬菜最後都“飛”回村合作社,通過精加工提升附加值。

 

台下快門聲此起彼伏,記者們全神貫注地捕捉著每一個精彩瞬間。

 

“裝有北斗導航系統的拖拉機,把壟溝誤差精准控制在2釐米內;糯米繩裹種技術讓播種像‘織地毯’,無人機噴灑的農藥在陽光下劃出一道道彩虹弧線……”趙會傑對當下農村“無人種田”現象的生動描述,讓在場記者無不讚歎。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開放日現場。人民網記者 李睿攝

 

“2024年,我們村兩個‘飛地’種植大戶收入翻了幾番,其他村民也幾乎家家開上了小轎車,連新能源汽車都成了‘趕時髦’的標配!”記者們越聽越感興趣,紛紛追問農村還有啥變化?

 

“最大的變化,是農民想要的,不再只是錢袋子。”趙會傑說,民俗館裏孩子能摸到老物件,山上見縫插針搞綠化,392戶村民實現了廁所改造,

 

“產業興、環境美、村風正,一切欣欣向榮。” (李睿)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