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評論家于洋點評《良宵》背後的故事

美術評論家于洋點評《良宵》背後的故事



油畫作品《良宵》以富有敘事性的人物群像的方式呈現,畫家劉宇一憑藉肖像畫造型的深厚功底,在畫中塑造了50餘位党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形象。

《良宵》有哪些藝術特色?美術評論家于洋一一道來:

畫面左右兩側各以一圓一方、一白一紅兩張桌子為重點,桌子上方的宮燈樣式精緻華美,富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龍鳳宮燈下,毛主席正站在鋪著紅布的方桌前,笑容可掬,微微扭頭,右手提筆、左手拉起橫幅,微笑著望著柳亞子,柳亞子抬手表示讚歎欣賞。朱德、劉少奇、周恩來等領導人聚攏在桌邊,談詩論句,興味正濃。

在畫面的左側、一盞花卉宮燈之下,鄧小平、劉伯承等領導人與李四光、華羅庚等科學家及知識份子圍坐一桌,談笑風生。

兩張桌子在宮燈光源的照射下,光線最為集中,在白色桌面和宣紙的映襯下,主要人物的面容輪廓更加清晰、突出。

圓桌後方的陳雲、習仲勳等領導人與工人代表正在親切交流。

在圓桌左側的文藝界代表中,正在作畫的徐悲鴻和他身後觀畫的齊白石、梅蘭芳,展現出各自的風采。

在兩張桌子之間、畫面的中心位置,宋慶齡、何香凝等人在聽一個維吾爾族的小姑娘彈奏,歡慶團圓,其樂融融。

畫面中部一字排開的宮燈將畫面一分為二,不僅分為上下兩部分,還分割了前景和背景,讓畫面空間立體、有層次感。

背景著清澄的藍色調,細膩而熱情的筆觸令畫面在和諧中透出幽靜而富於浪漫的情調。

畫家辟出左側一角,展現中秋和諧優美的夜色,柳條間的一輪明月下,北海的白塔鑲嵌在寶石藍色的夜幕中,白塔四周燈光點點,勾勒出古代建築的輪廓,與天上閃爍的繁星遙相呼應。


相關連結:著名油畫家劉宇一和他的《良宵》

1956年,16歲的劉宇一從南京赴北京求學,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走上學畫之路。這段求學時光裡,劉宇一表示,新中國成立後的安定繁榮和人們幸福的生活,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他萌生了創作一幅油畫的想法。

劉宇一說:“我們的前輩先人首先在神州大地上‘畫’了這麼一幅畫,這樣的一幅非常波瀾壯闊的、豐富多彩的畫面印到了我的心裡,傳到了我的腦子上,然後再經過我的藝術的加工,才形成了這個小的《良宵》的畫面。”

為了真實地反映時代、記錄歷史,劉宇一從各種資料中查找了從時代背景到事件發生地等內容細節點滴,使《良宵》中100餘位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1992年,應毛主席紀念堂邀約,劉宇一再次創作油畫《良宵》。在近一年的時間裡,劉宇一夜以繼日、精心創作,最終創作完成巨幅油畫《良宵》。這幅《良宵》根據紀念堂高大寬闊的牆體量身定制,成為最大尺寸的《良宵》,被毛主席紀念堂永久收藏。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