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固安發現侵華日軍日記和相冊 侵華罪行又添鐵證

本報訊  記者15日從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委辦公室獲悉,近日該縣發現侵華日軍井穀惇一郎日記和上原春信相冊,經廊坊市文物部門鑒定,為日本侵華時期物品。日記和相冊內容直觀展示了戰爭的殘酷和侵略者的暴行,為揭露侵華日軍罪行又添新的鐵證。  

 

  井穀惇一郎照片及其侵華日記封面。(固安縣委辦公室供圖)

 

經鑒定,日記共183頁,約2.6萬字,為侵華日軍110師團細川部隊松本中隊二小隊六分隊步兵上等兵井穀惇一郎所寫,時間跨度從1938年6月17日其在日本兵庫縣出石郡室植村應徵入伍、準備侵入華北開始,到1939年8月退伍回鄉結束。日記較詳細地描述了其出征前在日本的訓練、慰問、動員、防疫等活動,有力佐證了日軍侵華是做了充分準備的。日記的後半部分還記錄了鈴木竹子的一篇文章,涉及日軍侵華時期日本國內的社會氛圍、政策導向,反映了當時日本片面美化戰爭、大力宣揚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思潮在日本民眾中廣泛傳播。  

 

與日記同時被發現的還有侵華日軍上原春信的《北支先遣隊固安(阿久津)小隊》相冊以及日軍入侵冀中照片50餘張。照片內容大部分為1939年侵華日軍在固安生活和戰備訓練、站崗、強迫群眾構築碉堡等場景,另有在廊坊附近作戰、永定河上架設浮橋等內容。  

 

  相冊裏的照片:1939年日軍逼迫河北固安群眾修築碉堡。(固安縣委辦公室供圖)

 

日記和相冊的發現,為日軍1938年至1939年在華北地區的侵略罪行提供了佐證,為深入研究日軍侵華的軍事部署、行軍軌跡提供了珍貴的一手資料。日記中明確提及日軍行動伴隨屠殺、焚村等暴行:“(1938年)9月11日,今天經過六裏的行軍到達王虎莊。……放火燒了村莊,濃煙滾滾後繼續前行。”“(1939年)1月16日,自定興出發執行掃蕩任務;17日,大巨村、辛旺地區掃蕩;18日,唐湖鎮掃蕩;19日,滿山村掃蕩;20日,龍巷頭地區掃蕩”等等,這些真實的記錄是對日軍侵華暴行的有力控訴,為揭露侵華日軍罪行增添了新的鐵證。  

 

同時,日記中涉及日本國內社會氛圍、政策導向等內容,為研究當時日本國內的戰爭經濟、戰時動員以及氾濫的軍國主義思潮對民眾的影響等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素材。(馮維健)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