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網站消息,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消費者對營養健康的關注度顯著上升,但對相關專業資質的辨別能力不足,讓一些“偽營養師”有了可乘之機。這些“偽營養師”利用消費者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在社交平臺、短視頻平臺構建起層層迷魂陣,刻意營造焦慮氛圍、精心設計圍獵套路,製造連環騙局侵害消費者權益。
他們擅長在各種社交平臺塑造“健康管理師”“營養顧問”等專業形象外衣,通過短期速成的培訓證書裝點門面,甚至直接偽造資質證明。然後,通過虛構的“健康奇跡”案例和定制化方案說辭獲取信任,再以“療程套餐”“買多省多”等名義強制或誘導消費者大量購買,其產品價格遠高於市場同類。
整套流程下來,消費者動輒被騙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更諷刺的是,無論諮詢“減肥”還是“孕期營養補充”,“偽營養師”給出的推薦方案幾乎一致,所謂的“個性化指導”不過是推銷的話術。
為破除養生陷阱、擺脫健康焦慮、樹立科學理性消費觀念,中國消費協會、中國市場監督管理學會提醒廣大消費者明確判斷標準,堅守消費底線,維護自身權益。
一、明確判斷標準
消費者要建立“資質先行”的判斷標準,牢記註冊營養師須具備嚴格的學歷、專業和工作年限要求並通過考試,對未主動展示資質證明的營養師保持高度警惕。我國營養師行業目前有多種營養師資質,比如註冊營養師、臨床營養師、公共營養師等,其背後的認證機構不盡相同,有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第三方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機構、中國營養學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下屬機構等。消費者應結合自己所需,選擇持有權威部門認證、專業認可度高的資質證明的營養師。
二、堅守消費底線
消費者要堅守“科學理性”的消費底線,明確保健食品不是藥物,不能代替藥物治療。“偽營養師”為兜售保健食品,會誇大功效或者宣傳具有疾病預防或治療功效(如“降血壓”“抗癌”等)。選購保健食品時要認清、認准產品包裝上的保健食品標誌及保健食品批准文號,依據保健功能和適宜人群科學選用並按標籤、說明書的要求食用。保健食品產品註冊備案資訊可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http://www.samr.gov.cn)查詢。消費者要充分評估自身健康狀態,如果身體不適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輕信宣傳、盲目選購保健食品,貽誤治療時機。
三、維護自身權益
消費者應主動選擇正規諮詢管道,比如醫院營養科、正規康復理療機構等。消費者在諮詢診療的過程中注意保留聊天記錄、付款憑證、產品包裝、就醫記錄、檢測報告等,這些都是維權的關鍵證據。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首先與經營者溝通協商,提出合理訴求;若協商未果,可通過全國消協智慧315平臺向消協組織投訴,或撥打12315熱線向市場監管部門投訴舉報(肖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