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是公益事業、民生工程。根據《條例》,廣東將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提升科技場館的覆蓋率。專家表示,隨著“雙減”(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政策落地,《條例》的實施將有助於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群體的科學素質教育。
本報訊 10月1日起,《廣東省科學技術普及條例》(簡稱《條例》)即將施行。日前,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了《條例》的主要內容和實施工作計畫。
科普是公益事業、民生工程。根據《條例》,廣東將加強科普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提升科技場館的覆蓋率。專家表示,隨著“雙減”(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政策落地,《條例》的實施將有助於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群體的科學素質教育。
廣東省政府副秘書長許典輝在發佈會上介紹,8章、60條的《條例》規範了科普工作的職責和許可權。以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為例,《條例》規定,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應當建設與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綜合性科普場館。
“廣東將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全省各地市建有1家綜合型科技場館,40%以上的縣(區)建有1家綜合型科技場館,實現全省21地市科技場館‘全覆蓋’;在現有106所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校園科學館(室)的基礎上,再建30餘所,實現粵東粵西粵北地區89個縣(市、區)‘全覆蓋’。”省科技廳二級巡視員何棣華說。
“青少年好奇心強、可塑性大,做好青少年科普的重點並不在於使他們掌握多少知識技能,而在於通過科學的教育,如科普場館的互動體驗、技能競賽的動手操作等,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與好奇心。”《條例》特邀起草專家、中山大學教授余新炳說。
廣大科技工作者和一線專兼職科普人員是推動科普工作的主力軍,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非常關鍵。記者從發佈會瞭解到,省科技廳將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出臺科普人才職稱評定相關政策,這意味著未來科普人員也將可以參與職稱評定。
《條例》實施後,廣東將成立由分管副省長擔任召集人的科普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同時,專門為加強科普數位化服務的政府公共服務平臺“粵科普”也正在籌建中。
廣東省科協副主席林曉湧介紹,“粵科普”平臺具有“傳播、交易、管理”三大功能,將整合廣東各類各方科普資源、科普人才、科普要素,體現權威性、科學性,推動科普產品的產業化、市場化進程。與此同時,廣東還將組建省科普集團,出臺鼓勵科普產業發展的政策,力爭儘快形成公益性的科普事業和市場化的科普產業比翼齊飛的新格局。
(據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