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近日,廣東深圳市民王女士向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投訴稱,她和朋友在一牛肉火鍋店就餐,結帳時發現每份餐具被收取了3元錢,商家稱“餐具本來就是收費的”。而市消委會對此回應稱,經營者使用格式條款,應當以顯著方式提醒消費者注意與其有重大利害關係的內容,否則格式條款的內容無效。
從餐具費到餐位費,從茶水費到醬料費,記者調查發現,餐飲行業存在各式各樣的隱性消費,點餐時店家不主動告知需要收費,結帳時卻計入帳單。北京、天津、浙江、江西等地20多位元群眾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餐飲行業隱性消費由來已久、司空見慣,希望相關部門進行規範、整治。
據受訪群眾反映,他們遇到過各種各樣的隱性費用,包括餐位費、紙巾費、茶水費、服務費、醬料費、烤盤費等。“反正幾個人一坐下,啥也沒點就已經消費十幾元、幾十元了。”一位受訪群眾抱怨道。
隱性收費的同時,多位受訪者吐槽:不少餐飲店收費的餐具衛生品質堪憂,肉眼可見的不乾淨,有時候還有一股怪味,顧客不得不自己動手用熱水過一遍。
不僅僅是餐飲店,隱性消費在美容美髮等行業也較為普遍。公開報導顯示,由於收費專案和價格模糊不定,因而時常出現洗頭髮要收取毛巾費、做護理要收取洗頭費、做美容時擅自增加美容項目等收費亂象。
面對商家的隱性消費套路,消費者們是怎麼做的?
受訪的20多名群眾,大多採取了息事寧人的態度。有的人覺得這也算是行業潛規則,很多店都這麼操作,只能認了;更多人覺得為了幾元、十幾元錢和商家理論、糾纏不值得,提出意見商家不接受就付錢走人;也有少數人與商家較真,或選擇向消費者協會等投訴,最終往往都能免除這筆費用。
面對隱性消費,為何只有少數人會站出來維權?對此,有觀點認為,深層次原因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對這方面的規定不明確,實操性不強,對餐飲等行業的制度規範應該有更加細緻的條款,而不是等消費者就餐時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和商家據理力爭。
(韓丹東 陳禕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