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落實“雙減”必須啃下中高考改革這塊“硬骨頭”


  本報訊  作為雙減政策實施後的首個寒假,學生們一改以往在家趕作業、輾轉輔導班的高壓模式,迎來了更為輕鬆充實的假期生活。但面對首個無學科培訓寒假,不少家長則顯得有些手足無措。

  “‘雙減政策下,對學生、家長和學校而言都是不一樣的體驗。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近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伴隨雙減政策的推進,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將迎來變革,這個寒假是觀察雙減成效的一個重要視窗,在發現問題的同時也要聽取各方合理訴求,尊重教育規律,讓雙減真正落到實處。


  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


  提起2021年的教育熱詞,絕對非雙減莫屬。

  雙減的概念,來自20217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意見)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看來,雙減明面上是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實則也是為了緩解家長長期存在的教育焦慮、減輕家庭教育支出。

  對此,雙減意見直接劃出紅線——要嚴格執行未成年人保護法有關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除此之外,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嚴禁超標超前培訓;禁止以虛假折扣、虛假宣傳等方式進行不正當競爭等規定,也被業內評價為是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精准打擊


  非學科類培訓日漸火熱


  雙減政策的效果尚需實踐來驗證,但目前一個最直觀的體現就是,校外學科類培訓班在這個寒假消停了。

  在今年寒假來臨前,教育部印發通知部署各地教育部門認真做好寒假期間雙減工作,強調要嚴查義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違規開班等問題。

  然而,與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涼涼相比,非學科類培訓則日漸火熱。記者調查後發現,雙減政策下,不少家長依舊不願躺平,選擇在假期給孩子報體育、美術、舞蹈等非學科類培訓班,這背後暴露出的則是一些家長面對無培訓節假日的焦慮與無措。

  記者隨機採訪了8名中小學生家長,其中有6人都表示曾在以前的假期中為孩子報學科類培訓班,這個寒假,雖然僅有一人繼續選擇給孩子補文化課,但另外5名家長也都給孩子報了美術、體育等培訓班。


  需家庭學校合力推進


  對於雙減後家長們的焦慮,北京市大興區某小學數學教師梁旭深有體會。今年寒假,學校響應雙減政策,不留筆頭作業,取而代之的是讓學生閱讀書籍、親子互動等多種形式的彈性作業。同時,給家長們重申了禁止假期給學生報班補習文化課的要求。

  對此,多數家長比較支持,但也有家長擔心既沒有筆頭作業,也不能上培訓班會讓孩子在假期徹底放飛,不利於開學後儘快投入學習。

  學校和家庭配合是做好家庭教育的關鍵,在雙減依法帶娃的時代,學校應當承擔起宣傳指導的責任。儲朝暉認為,中小學校應考慮建立家長學校,指導家長科學進行家庭教育,同時要正確宣傳雙減的意義,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必要性,而不是像某些地方簡單地要求學生簽署所謂的拒絕參加學科類培訓承諾書,這種方式並不能真正杜絕家長給學生開小灶,只能進一步加劇家長的焦慮情緒。


      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在各非學科類培訓中,體育類培訓的受歡迎程度尤為突出,幾乎每位給孩子報課外培訓班的家長都會至少報一項體育類培訓班。在被問及原因時,家長們幾乎都提到了一個理由,那就是體育成績在中考成績中的占比在不斷提升。

  這是家長最真實的內心寫照,也是當前應試教育下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熊丙奇一直在關注雙減政策,在他看來,雙減能否真正落到實處,根源還是要啃下中高考改革這塊硬骨頭

  當前,我國中高考仍沿用考試分數、排名評價來錄取學生,基礎教育由此存在唯分數論、唯升學論問題。熊丙奇擔心,在不改革中高考制度的背景下,推進減負措施,可能會陷入升學看分數、名次,減負要求不看重分數、名次的悖論。

  儲朝暉對此表示認同,他補充指出,還應逐步實現學校之間教育資源的均衡,消除學校之間的等級差別。同時,要多措並舉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構建多元化成才管道。(趙晨熙)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