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疫情發生以來,居家成了生活常態。對於廚房“小白”和繁忙的上班族來說,省時省力的預製菜解決了宅家吃飯的諸多“痛點”,只需將商家配好的食材和調料簡單製作,就能吃上餐廳同款大廚菜。但在“人人都能成為大廚”的背後,預製菜的食品安全問題也引發廣泛關注。市場快速擴張的同時,生產和運輸環節的標準化、規範化迫在眉睫。
預製菜成商家競爭新陣地
北京餐廳暫停堂食以來,預製菜線上上線下銷售火熱。在大興區一家預製菜門店,店長向顧客熱情地推銷店裡的菜品。“我們這個平臺今年剛起步,專門做預製菜。”據店長介紹,顧客可以到門店購買,也可以通過APP下單,半小時配送上門。
除了專營預製菜的門店,連鎖餐企也展開佈局。打開西貝商城小程式,功能表上除了蓧面魚魚、草原羊蠍子、蒙古牛大骨等門店同款經典菜,還有新疆椒麻雞、泰式咖喱牛腩、閩南沙茶牛丸等各地名菜。西貝相關負責人透露,最近預製菜銷量一直攀升。
在各大電商平臺,預製菜也成了吸引用戶的新陣地。叮咚買菜針對北京地區上新了18款預製菜新品,平臺資料顯示,4月25日至今,北京地區預製菜銷量環比上月增長超過50%。
商品包裝和冷鏈物流問題頻出
事實上,消費者在享受方便的同時,也對預製菜的食品安全情況產生擔憂。
冷鏈運輸對於預製菜格外重要,但市民陳晴最近收到網購的預製菜時發現,不少冷凍食材已屬於半解凍狀態。陳晴擔心,在運輸過程中一旦食品解凍,有滋生細菌的風險。
某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今年對預製菜消費進行調查時發現,目前預製菜市場存在菜品質量不盡如人意、菜品口味有待提升、菜品標識不詳細、菜品種類單一、物流配送及提貨問題多等方面問題。調查顯示,超八成消費者在提貨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問題,例如包裝破損、食品未冷藏導致變質等。
樹標準立規範促行業健康發展
不少餐廳通過明廚亮灶,保障消費者對食品製作過程的知情權,但預製菜從加工生產到物流運輸都難以被直觀看到,如何監管依舊是難題。
今年4月,首個全國公益性預製菜行業自律組織——中國預製菜產業聯盟在京成立。聯盟表示,將通過樹標準、立規範、建準則、做服務,推動行業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
記者注意到,一些地方已開始對預製菜行業展開規範化引導。近日,國內20餘家單位共同起草了全國首部《預製菜點品質評價規範》團體標準,明確了冷凍預製菜點貯存溫度應低於-18℃,冷藏預製菜點貯存溫度應在0℃至4℃。標準還規定,預製菜產業應在標籤的醒目位置標明通俗易懂的菜點名稱、製作加工日期、主料淨含量等製作加工資訊,以及食用方法、貯存方法、保質期限等。(馬婧 楊天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