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大學新冠疫情研究團隊建議持續優化本澳抗疫策略


本報訊(記者木蘭)自6月18日澳門新一波疫情開始至今,社會仍然面對疫情不斷升溫的重大挑戰。澳門大學新冠疫情研究團隊就如何持續優化本澳的抗疫策略,提出多項分析和建議。研究團隊指出,在此次疫情中,變種病毒的傳播速度較以前明顯加快,社會上也出現了希望“全面封城”或“反對封控”等關於不同防疫措施的討論。相關公共衛生政策的制訂及更新,有必要充分考慮成本效益。


雖然“封控”的成本一般以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減少來顯示,但其實際成本還有多方面有形或無形的負面和次生影響需要考慮。例如嚴格的封控措施會影響社會聯繫、接受教育機會、醫療服務,以及增加家庭衝突,抑鬱、焦慮、甚至是自殺等嚴重精神障礙的風險。環觀各地經驗,“絕對封控”在感染率高(澳門目前人均感染率約0.2%)及/或客觀條件齊備時執行,方會充分體現預期效果。 事實上,實施“高度封控”的國家、地區和城市(例如近期的上海)亦不能完全避免新一波疫情。此外,多項研究指出,良好的個人防疫意識及行為能顯著減少病毒傳播,更能避免和減少嚴格封控措施帶來的嚴重次生問題。  


研究團隊預期,如果在澳門實施“高度封控”會面臨多項重大挑戰和帶來一系列新的困難。首先,澳門缺乏精細的地理區劃,生活物資供應體系很難細化。其次,澳門沒有類似內地的居委會、村委會等執行力強大的社會基層組織,保障每家每戶的物資供應亦需要大量和持續的額外人力。此外,澳門公共醫療體系雖然設立了針對多個區的分佈設置,但這種設置不完全與封控所要求的地理區劃一致。再者,澳門屬老年社會,需要長期維持治療的患者眾多。在嚴格封控下保障患者的基本維持治療,包括日常門診和藥物供應等,是重大挑戰。另一方面,有效的封控需要由執行力強大的基層組織和機構來具體執行,而澳門有此類基層行政架構缺位的挑戰。


綜合國內外疫情各階段展現的發展趨勢及其社會影響,以及根據本澳實際情況,例如目前階段本澳發生確診病例數量尚在相對較小範圍內,“相對靜止”的封控措施是值得考慮、比較可行的選項,即盡最大程度降低非民生必要的活動。


研究團隊提出具體要點,首先繼續通過全澳核酸檢測篩查潛在個案。其次居民時刻保持個人防護意識,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第三,居民儘量避免外出。研究團隊也建議,萬一有必要實施全面封控,澳門可請求內地提供進一步多項支持,包括邀請公共衛生、疫情統計和大資料分析等方面的專家及團隊提供決策參考。當局也有必要優化全民核酸檢測的流程;同時要關注居民心理狀況,避免應激性流動(Shock Mobility),因恐懼引發的混亂既無益於疾病防控,也無益於澳門經濟及市民生活。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