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創新案例摘登(上)

編者按:

 

爲鼓勵地方和基層聚焦問題開展差異化探索,選樹各地各部門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從2019年開始,全國普法辦組織開展了兩批“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創新案例”評選活動。

 

2022年8月,全國普法辦啓動第三批“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創新案例”評選工作,共收到各地各部門報送的案例403篇,經初評、複評和審核,評選出10個第三批“全國普法依法治理創新案例”。

 

這些案例針對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的難點、重點問題采取了有力舉措,群衆認可度高、獲得感強,在工作理念、體制機制、方式方法等方面具有創新意義。敬請關注。

 

最高人民法院創新打造典型案例普法品牌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指出要建立法官、檢察官、行政執法人員、律師等以案釋法制度。2021年《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要求加大以案普法力度,落實以案釋法制度和典型案例發布制度,培育以案普法品牌,針對人民群衆日常生活遇到的具體法律問題及時開展普法。

 

充分利用典型案事件向公衆進行法律解讀,使典型案事件依法解決的過程成爲全民普法的公開課。最高人民法院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結合人民法院工作實際,制定實施意見,注重在司法審判過程中開展實時普法,不斷完善以案釋法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當前随着時代的發展進步,新技術新媒體層出不窮,人民群衆對法治的需求也在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對人民法院的以案釋法工作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主要做法

 

“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宣傳活動由最高法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共同主辦,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最高法司法案例研究院、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最高法新聞局具體承辦,活動曆經案例征集、網絡投票、專家複評、結果揭曉四個階段,最終評選出“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及十大提名案件。

 

2021年12月3日,最高法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宣傳活動正式啓動,從全國法院2021年審結的社會關注度高、對我國法治進程的推動有積極意義的重大案件中進行篩選和初評,選出40個候選案例展開網絡投票。這些案件類型包括刑事、民事、商事、知産、海事、環資、行政、審判監督、國家賠償、執行等有影響力案件,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經過爲期十天的投票,共收到網民投票1.2億張,180餘家媒體關注報道,形成了浩大的宣傳聲勢和熱烈的輿論反響。

 

爲評選出具有專業性、權威性的年度十大案件,最高法組建了包括司法、傳媒領域專家在内的專家委員會。經專家委員會評選,并綜合網民投票結果,最終評選出“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及十大提名案件。賴小民受賄、貪污、重婚案,侵害英烈名譽、榮譽刑事第一案,“10·18”特大跨境電信詐騙案,百香果女童被害案等入選。

 

結果揭曉後,在央視新聞頻道播出首部“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特别節目,節目通過播放案情回顧短片、主審法官說案、專家案評團點評、嘉賓分享的形式向公衆揭曉“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2021年度十大案件”,釋法說理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節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直觀生動的畫面解釋專業的法律問題,有效向社會公衆進行普法宣傳,爲增強全民法治意識和提升法治素養起到了積極作用。

 

十大案件及十大提名案件公布後,繼續對案件深入挖掘,最高法官方微信、微博,人民網、一點資訊等平台持續推送系列新媒體産品,對十大案件和十大提名案件的案情和意義進行二次傳播,每個案件配發特别節目的視頻片段和金句海報以及案件相關報道鏈接,全方位持續性宣傳,保持話題熱度。策劃推出“主審法官說”系列新媒體産品,邀請每個案件的主審法官評說案件的意義和判決思考,強化對案件的剖析說理。緊密結合最新傳播樣态和科技,在百度平台“希壤元宇宙虛拟交互空間”展示十大案件和十大提名案件,爲社會公衆帶來了更具創新性和沉浸式體驗的互動路徑,開啓了普法在當前全球最前沿科技應用領域的又一次探索,總曝光量近1億次。

 

經驗啓示

 

“新時代推動法治進程年度十大案件”宣傳活動已成功舉辦六屆,成爲兼具知名度、專業性、權威性,廣受社會關注和輿論贊譽的法治領域典型案件品牌活動,被寫入2022年最高法工作報告。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廣泛,宣傳報道聲勢浩大,實現了全方位、立體化的普法效果。

 

推薦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教育系統推進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青少年法治教育。爲落實黨中央要求,教育部會同司法部、全國普法辦于2016年發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大綱》全面系統地規定了在青少年中開展法治教育的目标要求,明确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主線,以憲法教育爲核心,以貼近青少年實際、提升教育效果爲目的,以構建系統完備的法治教育體系爲路徑的工作要求,爲大中小學全面開展法治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大綱》發布以來,在相關單位的指導支持下,教育系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動落實相關工作安排,促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取得了新進展。

 

主要做法

 

堅持以憲法教育爲核心,以民法典教育爲重點,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統籌整合社會法治資源,不斷提升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着力推進法治教育的科學化、常态化和規範化。

 

堅持整體規劃,推動形成層次遞進、螺旋上升的法治知識體系。針對以往法治教育内容面廣點散、邏輯性不強、重點不突出、專業教師短缺等問題,着力在課程安排、教材内容、師資培訓等方面下功夫,較大提升了法治教育的系統化和科學化水平。依據青少年認知特點,落實《大綱》,明确不同學段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将法治教育與黨史教育、國情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等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樹立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同時,着力提升教師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

 

堅持協同發力,逐步完善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教學機制。爲解決以往法治教育形式相對單一、實施渠道較少、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強等問題,指導地方和學校将法治教育與相關課程、各類活動等統籌考慮,深入挖掘學校教育相關科目、環節等法治内涵,有效拓展了法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徑。通過推進課内與課外相結合,推進課上與課下相結合,推進校内與校外相結合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不斷增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堅持開拓創新,積極推廣“互聯網+”法治教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語言和形式,努力打造資源豐富、形式靈活的網絡法治學習空間,免費供全國各地學校共享使用。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網絡學習平台建設,開通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普法網,打造專門面向青少年學生的專業化、公益性法治宣傳教育網站。設立網絡“青少年憲法課堂”等,并推動共享優質法治教育資源。

 

堅持學用結合,不斷健全知識傳授、思維培養和行爲養成相統一的法治育人模式。爲推動青少年學生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按照《大綱》要求,指導地方和學校構建法治實踐教育體系,改變主要依靠知識講授的單一方法,将法治意識、行爲習慣、思維能力等培養工作擺在同樣重要的位置,着力提升青少年學生的綜合法治素養。根據青少年身心成長特點,由淺入深地設計教育内容,深入推廣法治實踐教育,持續加強學生行爲引導,推動學生自覺養成規則意識和遵紀守法的行爲習慣。

 

經驗啓示

 

教育系統認真落實《大綱》任務舉措,積極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取得的成績和效果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堅持正确方向,始終把憲法學習宣傳作爲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引導青少年學生準确把握憲法的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二是重視頂層設計,研究制定《大綱》,統籌設計和科學安排法治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目标定位、原則要求和實施路徑,有利于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統化、科學化水平,創新法治教育的内容與形式,不斷增強法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三是突出實踐特色,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活動形式和載體,積極探索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活動方式。四是強化組織保障,持續加大經費投入,加強運營管理人員培訓,研究制定相關标準,健全各項安全保障制度,着力打造标準化、專業化的法治資源服務支持體系,推動青少年法治教育取得新進展。

 

推薦單位:教育部

 

北京以“四張清單”推動落實普法責任制

 

爲落實普法責任制,北京市印發了《關于認真貫徹中央及市委精神強化落實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通知》,首次開展全市國家機關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督導檢查,制定《北京市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實施辦法》,逐步建立了以“落實通知、實施辦法、督導檢查、評估考核”四個文件爲基礎,以“需求清單、供給清單、責任清單、督導清單”四張清單爲延伸的普法責任制“四梁八柱”,在全市範圍内構建普法“大格局”。

 

在各區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普法工作針對性實效性不斷增強,市民法治素養顯著提升,“七五”末期北京市民法律素質綜合得分爲86.73分,比“六五”末期提高了7.02分。普法工作在全市政法系統滿意度測評中長期處于較高水平,并逐年上升。根據市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北京市鄉村治理滿意度調查報告》,農村居民對鄉村法治的滿意度爲96.8%,在各項指标中最高,法治建設助力鄉村治理初見成效。

 

主要做法

 

建立健全普法需求清單,讓數據“活起來”“用起來”。開展精準普法,掌握群衆普法需求是前提。北京市堅持多管齊下,綜合運用大數據抓取、面對面調查、業務報告分析等形式,将群衆的法治需求“統上來”“彙起來”。一是委托第三方機構實施全市普法工作需求調查項目,運用大數據技術,收集群衆在互聯網搜索法律問題、浏覽法律事件案件、發表相關觀點等方面的公開數據。二是開展全市普法工作滿意度調查,指導調查員在入戶走訪、電話訪問等形式的調查過程中,以問卷調查的形式,掌握群衆對當前普法工作存在問題、改進方向的第一手資料。三是借鑒運用全市公共法律服務報告,将實體、網絡、電話三大平台作爲了解群衆參與法治活動的重要窗口,通過對來訪群衆人數、申請案件數量、12348電話咨詢數、網絡咨詢數等數據進行多角度分析,彙總群衆法治需求。北京市充分利用這三個主要渠道,将群衆的法治需求彙總整理爲全市普法需求清單。

 

建立健全普法供給清單,讓任務“細起來”“嚴起來”。将普法需求“統上來”,是爲了把普法任務“派下去”。北京市注重發揮市守法普法協調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借鑒12345市民熱線工作模式,通過制定普法供給清單,創造性将“工單式”管理與落實普法責任制有機結合起來。

 

建立健全普法責任清單,讓服務“多起來”“好起來”。任務“派下去”,還要各普法責任制單位“接得住”“幹得好”。接到市守法普法協調小組派發的普法供給清單後,各普法責任制單位要以“清單對清單”的形式,圍繞“怎麽落實普法任務”制定本部門的普法責任清單。具體來講,有細化落實方案、開展普法工作、按時彙報進展三個環節。

 

建立健全普法督導清單,讓責任“硬起來”“實起來”。爲實現普法責任制的“閉環管理”,市守法普法協調小組在需求清單、供給清單、責任清單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普法督導清單。督導清單,就是市守法普法協調小組以清單的方式對各普法責任制單位落實普法任務情況進行督查、指導,主要包括全面掌握情況、加強重點指導、納入年度考核三項内容。

 

經驗啓示

 

首都普法戰線将“四張清單”制度作爲增強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抓手,作爲提升首都法治觀念的重要載體,作爲加快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更加注重需求導向、目标導向,在法治需求與普法供給之間形成更高水平的動态平衡,推動全民普法由“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型升級——

 

從批量生産到量身定制,普法方式實現分衆化、精細化;從功能零散到系統合成,普法資源實現集成化、多元化;從各自爲戰到多元融合,普法主體實現聯動化、協同化;從年終考核到全程跟蹤,普法效率實現最大化、最優化。

 

推薦單位:北京市司法局

 

吉林創設“百姓說事點”助基層依法治理

 

吉林省把“以人民爲中心”作爲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核心目标,創新打造“百姓說事點”,不斷推動普法依法治理觸角向社會末端延伸,進一步增強了群衆參與社會治理的動力,有力推動法治鄉村、法治社區深入健康發展。

 

主要做法

 

堅持到群衆中去,發掘工作新模式。舒蘭市司法局在深入農村開展普法宣講活動期間,發現村民們經常“紮堆”在小賣店、醫療站、棋牌室、彩票站等場所閑聊說事,從中受到啓發,決定在各村屯、社區依托群衆經常聚集場所建立“百姓說事點”,選聘信息員,讓群衆通過“唠家常”的方式,把看到的、聽到的社會問題、矛盾糾紛、訴求意願等社情民意在“點”上反映出來,開創了能夠真實反映社情民意、有效化解矛盾糾紛的新模式。吉林省司法廳及時總結舒蘭工作經驗,在“百姓說事點”發源地舒蘭市召開現場會,将其作爲加強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舉措在全省推廣。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實踐,“百姓說事點”成爲一個真實反映社情民意、廣泛普及法律常識、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協調推動問題解決的農村基層社會依法治理新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重視支持。“百姓說事點”如雨後春筍,在吉林大地迅速生長。

 

堅持爲群衆辦事,不斷拓寬工作面。吉林省司法廳高度重視“百姓說事點”建設和發展,不斷完善工作機制,不斷拓寬工作覆蓋面,使這一反映社情民意、化解基層社會矛盾糾紛的新平台實現内容創新、功能多元。一是成爲法律常識宣傳點。司法行政部門深入分析研判,決定從普法宣傳入手,選派具有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等法律專業人員深入“百姓說事點”,通過“唠家常”的方式,現場解答咨詢,宣傳普及與群衆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二是成爲社情民意收集點。“百姓說事點”就是地方民生的“晴雨表”,小到家長裏短、鄰裏矛盾,大到房屋拆遷、土地糾紛等與百姓生産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問題,都能通過“百姓說事點”收集出來、反映上去。司法行政部門發現這一特點,及時制定和推廣了信息收集員工作制度。三是成爲矛盾糾紛化解點。司法行政部門發揮“百姓說事點”更早掌握信息來源、更貼近群衆、更容易讓群衆接受的特點,及時化解大量矛盾糾紛,特别是有效避免了大量“民轉刑”案件和群體性上訪事件,促進了基層依法治理。四是成爲緻富信息傳播點。各地相關部門紛紛利用這一平台,積極宣傳法律政策,聘請專家講解種養殖以及外出務工、就業等方面的法律知識和信息,幫助村民預防矛盾糾紛,促進農業增收、農民緻富。五是成爲幹群關系聯系點。群衆呼聲和需求能夠及時反饋到黨委政府,已經成爲加強幹部與群衆聯系溝通、爲群衆服務的重要平台和黨群幹群聯系點。

 

堅持做好高位謀劃,進一步創新發展。根據新時代、新形勢、新要求,吉林省司法廳積極推進“百姓說事點”工作創新發展,努力推動“百姓說事點”工作在新時代提檔升級:一是頂層設計創新,不斷完善機制平台,推動基層社會構建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二是職能任務創新,推動“百姓說事點”實現由普法宣傳重點收集掌握矛盾到促進基層依法治理、疏通化解矛盾的職能轉變;三是資源整合創新,整合普法、律師、公證、司法鑒定、法律援助等工作資源到“百姓說事點”工作中來。在吉林省司法廳直接指導和推動下,全省“百姓說事點”工作逐漸規範形成了“事前問事兒”“随時說事兒”“及時辦事兒”“定期議事兒”“事後查事兒”五個工作環節。

 

經驗啓示

 

“百姓說事點”工作開展以來,通過這一機制平台,全省開展普法宣傳20餘萬場次,收集各類民生信息50餘萬條,調處各類矛盾糾紛40餘萬件,在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方面走出了一條投入少、紮根深、覆蓋廣、措施實的法治鄉村建設新路子,發揮了良好功效。

 

推薦單位:吉林省司法廳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