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發佈的新手機Mate60Pro,不僅在電子消費領域火了,這款“防制裁手機(Sanction-Proof)”在國際政治領域也火了。
美國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技術政策專家保羅·特裏奧洛說,這款手機發佈“對華為之前的技術供應商,主要是美國企業來說,是一個重大打擊”。他說,就算Mate60Pro在某些方面與西方最先進的智能手機型號互有短長,但這顯示了沒有美國技術依舊可以生產相當不錯的產品,具有“重大地緣政治意義”。
暢銷書《晶片戰爭》作者、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國際歷史副教授克裏斯·米勒認為,美國針對性打壓華為,還是阻止不了華為研發創新腳步,這將會“加劇華盛頓關於制裁是否應該繼續加碼的討論”。
無論美國人如何封堵,中國企業絕不會停下腳步。
從對華技術打壓、封鎖和管控的效果來看,這回美國人也該看懂自己錯在哪兒了。
美國人做錯的第一件事,是動不動就牽出國家壟斷這尊惡煞。
“卡脖子”的本質是壟斷,對華晶片禁令和技術封鎖是美國利用技術優勢進行的國家壟斷。企業搞壟斷,是為了獲得超額經濟利益,國家搞壟斷,是為了獨佔優勢、獨享成果,絕對掌控最大化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技術不斷創新。想要阻止這個進程,是逆勢而動,最終只能是徒勞。西方神話中,盜火的普羅米修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舉個例子,核電站隔絕高壓放射性冷卻水的容器中,有一個配件叫C型密封圈,必須由有韌性的記憶金屬製成。多年以來,美國壟斷這個技術。特別是中國2006年大力發展核電後,美國就用密封圈“卡脖子”。中國的核電站不僅得用,還得忍受每年向上浮動的價格,甚至遭遇捆綁銷售,不買美國其他零件,就買不到密封圈。
故事的反轉發生在一家中國國內民營企業。這家曾經主營高壓鍋密封圈的企業就是不信邪,還真研發出密封圈,並在2015年安裝到秦山核電站。事實證明,美國密封圈一年漏水不超過5滴,中國密封圈5年漏的水不超過2滴。
美國急了,又是降價,又是談收購,結果碰了一鼻子灰。中國產品價格不足過去美國產品價格的十分之一,而且完全是自主創新技術。就這一項,能給全球能源行業省多少錢?
這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在美國技術封鎖下,中國還自主研發了“兩彈一星”、“北斗”、“天宮”……
這就好像一場賽跑,每一位運動員都奮力提升成績,推動這項運動不斷創造高峰。不過,現在有一位老牌運動員看到優勢被縮短了,開始想辦法拽一下、拉一把,甚至強迫其他運動員不能穿鞋跑。令美國人沒想到的是,競爭對手以此硬生生地提高了光腳丫子跑步的毅力和能力。
美國人用自己的壟斷和制裁,在技術領域愣是倒逼出一個“多極世界”!
美國人做錯的第二件事,是習慣性出於短期政治需要而昏招迭出。
不少歐洲大思想家、戰略家都討論過一個相同的問題,即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目標和手段到底是什麼關係?
答案似乎很簡單,手段要服務於目標,要根據目標不斷調整手段。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美國卻常常把手段當成目標。
照理說,一國政府追求的目標是促進民眾福祉,打造一個和平、繁榮的外部環境,不斷做大國家利益的蛋糕。在這個目標下,政治只是手段。但美國當下政局,政治被黨爭、利益集團和民粹主義裹挾,政客早就忘了目標,錯把政治上的勝利當成目標,甚至不惜損害那個早就被拋之腦後的真目標。
正因為如此,美國聯邦政府不惜用國家重器去破壞行業正常秩序,用國家力量對付華為這樣的企業。當然,美國這種操作由來已久,華為之前有阿爾斯通,阿爾斯通之前有東芝。之所以針對這些企業,只是因為能在國會山博得一點口彩,而這些口彩,是來自於那些分不清或者故意分不清互聯網和WIFI的議員。
前不久剛剛結束的美國共和黨總統競選人辯論上,中國被提到了數十次。在渲染所謂“中國威脅”的路上,這些競選對手似乎達成了難得的一致。為什麼?當然是競選的政治需要。
“我不驚訝,但我很失望。”美國威斯康星州民主黨支持者艾倫·奈特斯說:“對共和黨來說,中國很重要。他們不斷混淆視聽、指責中國,而不是關注於可以做什麼來改善美國。儘管競選人把中國當成問題,但這其實不是民眾應關心的事。”
著名國際政治經濟學家蘇珊·斯特蘭奇在《權力流散》中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在看待一個事件時,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是“誰受益”。所以,禍水外引、製造假想敵、轉移注意力,這套玩法幫助的是美國政客,還是美國民眾?
美國人做錯的第三件事,是總想站上道德高地發號施令。
彭博社與美國科技諮詢機構TechInsights合作拆解了一臺華為新手機,證明裏面用的是中國自主研發的7納米晶片,正是美國不許企業出口給中國的高端貨。7納米是什麼概念?一張紙的厚度大概相當於10萬納米。也就是說,這款晶片上的電路,比某些國家的臉皮薄了一個數量級。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總想高高在上指點其他國家的面孔。在美國的“創世神話”中有“山巔之城”和“昭昭天命”的典故。“山巔之城”來自宗教,美國早期移民引用這個概念,稱美國是世上的典範,應該“為萬眾瞻仰”;“昭昭天命”是美國人為兼併德克薩斯尋找合理依據時用的概念。
這在建國早期,給民眾打氣也就算了;現在的美國,有人卻真架起“燈塔”,用符合美國利益和民粹主義的話語體系評判別國,甚至將這種邏輯用到了科學技術上:中國擁有先進技術,就是對美國的一種威脅,不僅挑戰部分美國企業的行業優勢,更是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挑戰。
作為心眼不怎麼寬闊的人,我不由猜想,或許是美國覺得中國人不配享用先進科技。雖是腹誹,但結果如此。
再聯想到華為之前被指與伊朗存在業務聯繫並因此受到打壓,美國這種做法之所以得到一定國內支持,怕是真的源自虛無的道德優越感。
美國學者約翰·米爾斯海默在《大幻想: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現實》一書中分析,冷戰結束後,美國迎來了世界史上從未有過的單極體系,開始奉行霸權政治,要“根據美國的意向塑造世界”。於是,美國變成了對外征伐,按自己的需要改造其他國家。而中國,在美國看來,擋了美國的路。
文明本該是多元的,世界本該是多極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種樸素真摯的情感並不難理解。正因為如此,《外交政策》雜誌今年5月發表了一篇文章,稱拜登政府正在努力建立一個不復存在的單極秩序,這不得人心,讓盟友擔憂。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美國太害怕一個多極世界。”
炙熱之夏,臨近尾聲。
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史蒂文·基韋爾森和彼得·米切爾森領銜的公開信獲得千餘名美國科學家連署,呼籲續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信中說,大學學術研究“既不是專有的,也不涉及機密資訊”;美國大學基礎研究“應該公開發表”而“不應該保密”。
科學家是最聰明和嚴謹的一群人,也是最能夠理解人類發展需要互學互鑒、互相扶持這個道理的一群人。美國科學家原話是這樣的:“美國應該續簽該協定,不是因為中國想續簽,而是因為這符合美國的最大利益。”
美國政府維護國家利益沒錯,但不應該錯把損害別國利益當成維護國家利益。透過Mate60Pro,美國應該認識到,用科技打壓中國,從未成功,也不會成功。(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