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網購節將至,京滬兩地56家出版社聯合聲明抵制某電商圖書大促一事引發關注。
電商平臺叫屈,說大促是為提高銷量,再讓利消費者;出版行業不滿,2-3折的促銷價已快擊穿成本線,平臺是慷他人之慨;部分消費者不理解,認為圖書定價本就虛高,讓利理所應當。聽起來,各有各的道理。
目前圖書銷售主要依賴電商管道,因競爭激烈,為爭奪市場份額,低價策略在電商平臺已呈常態化。平臺低於成本價賣書,是經常發生的事兒。而長期的促銷策略,使得許多讀者養成了“等活動才買書”的習慣,出版業“很受傷”。
在強勢的電商平臺面前,出版商話語權有限,缺乏議價能力。有業界人士表示,哪怕價格被打到“骨折”,看在薄利多銷的份上,也只能忍了。此前“1元賣書”“9塊9包郵”等促銷都曾引起抗議,但最後也不了了之。
消費者吐槽圖書價格虛高,出版商也是滿腹委屈,為了應對折扣,在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還要維持利潤,只能被迫提價。長此以往,高定價、低折扣形成惡性循環。
應當說,充分的市場競爭是必要的,這會倒逼各方提高商品品質、提升服務水準。在優化生產、管理、運營方式的基礎上,降本增效讓利消費者,自然是件好事。但競爭應有序,無底線的“價格戰”或只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役”。
數據顯示,圖書的出版運營成本約占定價的三成左右,在手機閱讀日益普及的今天,實體圖書的出版發行本就面臨巨大的挑戰,價格過低只能導致圖書出版品質不斷下滑。
“殺雞取卵”式的“價格戰”,還會破壞良性的行業生態。一些出版商或因無力再投入再生產,從業者也因缺乏激勵,影響文化創造的活躍性和文化產品多樣性。
對於電商平臺來說,過度依賴“價格戰”,遭遇商家抵制也會影響其商譽。平臺與出版商本應是同盟關係,探索建立更健康的合作模式,在讓利消費者和保證行業有序發展之間找到平衡,才是關鍵。
而這,對圖書出版行業如此,其他行業亦是。(王志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