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秘合作造福秘魯廣大馬鈴薯農戶

“中國是一個美麗的國家,在那裏我們不僅受到熱情接待,還學到寶貴知識和技術。”塞薩爾·卡德納斯今年51歲,是秘魯廣大馬鈴薯種植戶中的一員。2023年11月,他來到中國,參加了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舉辦的秘魯小型農戶馬鈴薯生產與加工培訓班。  

 

  這是10月10日在秘魯萬卡約市附近拍攝的秘魯馬鈴薯種植戶塞薩爾·卡德納斯。新華社記者 李木子 攝

 

在秘魯安第斯山區海拔3800多米的一處谷地,記者見到卡德納斯一家。下午6時正是太陽下山的時候,斜照的陽光為周圍山坡鍍上一層金邊,卡德納斯和家人剛結束一天勞作,收拾農具準備回家。  

 

 這是11月13日在秘魯首都利馬拍攝的2024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標識。新華社發(瑪麗安娜·巴索攝)

 

“我們農場的主要產品是馬鈴薯的種薯。此次前往中國學習,我學到了很多關於種薯切割、種植、病害防治等技術。相信今年我的種薯品質能得到很大提升。”卡德納斯說。  

 

與卡德納斯一道前往中國學習的還有另外6位從事馬鈴薯種植或加工的秘魯農民,率隊的是秘魯知名馬鈴薯專家維克多·奧塔蘇。  

 

 這是10月10日在秘魯萬卡約市拍攝的秘魯馬鈴薯專家維克多·奧塔蘇。新華社記者 李木子 攝

 

奧塔蘇曾在秘魯首都利馬的國際馬鈴薯中心工作30年。2006年,經過中秘兩國科研人員共同努力,國際馬鈴薯中心和青海大學農林科學院合作培育出“青薯9號”馬鈴薯品種,成為中國西北地區乃至全國推廣的抗旱抗病名優產品。從國際馬鈴薯中心退休後,奧塔蘇依然活躍在馬鈴薯研究和種植技術科普領域。  

 

在距離利馬200多公里的萬卡約市,奧塔蘇剛做完一場面向當地農戶的講座。他告訴記者:“很高興中國伸出援手,向我們提供了很多新技術,幫助農戶解決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10月10日,在秘魯萬卡約市,秘魯馬鈴薯專家維克多·奧塔蘇(中)向當地農戶講解馬鈴薯種植技術。新華社記者 李木子 攝

 

“這次(去中國)我們主要學習了現代化的馬鈴薯培育種植技術和產品加工技術。”奧塔蘇說,“我們打算從中國進口7臺生產馬鈴薯和紅薯粉條的設備。加工成粉條等製成品,可以延長薯類產品保質期,增加產品附加值。”  

 

 10月10日,在秘魯萬卡約市,當地農戶聆聽秘魯馬鈴薯專家維克多·奧塔蘇的馬鈴薯種植技術講座。新華社記者 李木子 攝

 

55歲的埃爾梅爾·奎爾卡普薩也是這次赴華參加培訓的學員之一。“我在中國第一次吃到了馬鈴薯粉條,這是我從來沒有嘗過的味道。”奎爾卡普薩說,“在秘魯,馬鈴薯主要加工方向是薯條和薯片。目前馬鈴薯粉條在秘魯還不流行,我們希望在當地推廣。”  

 

  2024年6月27日,岸邊集裝箱起重機和軌道吊運抵秘魯錢凱港。新華社發(上海振華重工供圖)

 

“通過馬鈴薯,我們與大洋彼岸的中國同行建立了友誼,我們的成果讓兩國許許多多種植戶受益。”談到對未來的期望,奧塔蘇說:“秘魯在農作物育種方面有很大開發潛力,而中國在農業技術和農產品加工上的優勢能夠與之形成互補。在馬鈴薯合作之外,我期待未來雙方能打開更多合作之門,為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 (王鐘毅 席玥)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