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糧倉“擴容”記

稻穀歸倉,麥種下地。11月的江淮大地,人們為“多種糧、種好糧”而忙碌的場景成為一道動人風景。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0月在安徽考察時指出,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江淮糧倉,扛牢糧食保供責任。  

 

作為糧食生產大省,安徽持續推進江淮糧倉建設,實施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工程,堅決扛牢糧食保供責任。  

 

今年,安徽秋糧豐收已成定局,夏糧總產量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優質專用小麥面積占比超八成,助力江淮糧倉穩步“擴容”,讓“中國碗”多裝優質糧。  

 

  插上科技翅膀

 

水稻畝產超940公斤!在合肥市長豐縣下塘鎮,喜獲豐收的種糧大戶孟祥保笑呵呵地說,種了10多年糧,今年的產量最高。  

 

“以前種田憑經驗,現在靠科技,農業專家幫了大忙。”孟祥保一語道出增產“秘訣”:他的地塊位於長豐縣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省級指揮田內,安徽農業大學武立權教授作為專家指導組組長,提供手把手技術指導。  

 

  2024年11月7日在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下塘鎮拍攝的種糧大戶孟祥保田頭的農情智慧監測設施。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增加栽插基本苗、實現肥水靶向供給……武立權細數水稻生產關鍵技術要點。他說,該技術模式近年來在江淮等稻區多個點位,創造了畝產900公斤以上的百畝示範片,支撐水稻大面積單產提升。  

 

讓農業科技紮根泥土。安徽制定發佈一批穩產高產技術指導意見,依託省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1.3萬餘名基層農技人員,指導農戶提高關鍵技術到位率,讓高產、增產技術真落地、見實效。  

 

“我們以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千億斤江淮糧倉。”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潘鑫說。  

 

一邊科技引領,一邊示範創建。安徽緊盯糧食生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四新”技術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集成應用,加快先進適用技術由點連線成面推廣應用,發揮科創資源優勢,實現糧食產能不斷突破。  

 

推動糧倉“擴容”,還在於以點帶面均衡提升。今年安徽省財政安排近1億元,持續強化25個省市縣三級共建指揮田和125個精耕細作示範點建設,集中力量打造優質高產示範樣板,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  

 

高產需良技,也要用良機。  

 

在長江邊的安徽省農墾集團華陽河農場有限公司,今年首次開展3500畝機插秧、機拋秧技術示範,相較於傳統的直播栽插,畝均產量高出近150公斤。公司副總經理楊俊生說,有序拋秧機等新型農機的使用,帶來產能提升等綜合效益,不僅播種量減少,水稻抗性也大幅提升。  

 

  2024年11月2日,收割機在安徽省農墾集團華陽河農場有限公司機插秧示範田收割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建設數字農場,實現田管動態監測;加強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建設糧食生產類科技小院;抓好大中型智能機械、小型輕便機械研發推廣……  

 

安徽農業科技含量逐步提升,去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6.5%,高出全國平均水準約3.3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準達85%,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約10個百分點。  

 

  釋放改革動能

 

“近兩年,田好種了。”蕪湖市灣沚區紅楊鎮周橋村,流轉土地18年的種糧大戶王進感慨道。  

 

2022年,周橋村1400畝田通過小並大、短變長、彎取直,由一塊塊“巴掌田”變成了規整的“大塊田”,當地還重新設計了田間道路、溝渠。  

 

王進說:“耙田、收割的機械費減少了,有效耕作面積增加了,一畝地比往年能多打約75公斤糧。”  

 

  2024年8月9日拍攝的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紅楊鎮的稻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吳瓊 攝)

 

紅楊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賈賢蘭告訴記者,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專案,過去的崗丘地得到平整,被種糧大戶視為“香餑餑”,他們的流轉意願強了,土地的產能和效益也增加了。  

 

作為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安徽不斷深化農村改革,近年來,持續推進良田治理,目前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約6400萬畝,占耕地面積的近八成。制約規模經營的土地細碎化掣肘逐步得到解決,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深入開展,截至今年9月,全省耕地流轉率達63.2%。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安徽近年來始終把農業社會化服務作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呈現主體多元、競相發展、快速壯大的良好態勢。  

 

在淮南市鳳臺縣,嶽張集鎮農業社會化服務聯盟成立於2020年。作為聯盟成員單位,鳳臺縣懷彪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懷彪與鄉鎮其他4家合作社一起服務1.5萬畝良田。  

 

“1.5萬畝地種兩三個水稻品種,肥料、藥劑統一採購,農民可選擇全程託管,也可將耕種管收的一些環節託管,收割的糧食歸農戶所有,自主銷售。”徐懷彪說,相較於一家一戶自種,農戶嵌入現代農業大生產中,通過集體大面積託管不僅節省人工費和農資成本,畝均糧食產量也增加了近100公斤。  

 

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也在“擴容”。去年,安徽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數量達5.6萬個,農業生產託管服務面積達2.5億畝次,服務帶動小農戶數量達460萬戶。  

 

完善農業經營體系,離不開對經營主體的培育。  

 

秋種前夕,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對大戶分片區開展了技術培訓。會長徐淙祥說,自2022年協會成立以來,他們在各鄉鎮成立理事會,帶領各村種糧大戶建設百畝攻關田、千畝示範方。“我們這些示範戶通過全程機械化耕作、標準化生產、訂單化出售和產業化發展的方式,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讓更多種糧大戶成長壯大。”他說,目前協會種糧大戶已發展到近千戶。  

 

  2024年4月11日,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的種糧大戶們在徐淙祥(前)的示範田內參觀。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

 

為確保改革順利推進,加快建設江淮糧倉,安徽使出多項保障實招,包括強化農業補貼政策、大幅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投入等。今年以來,全省撥付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等106億元。安排資金3.4億元,同比增長37.2%,引導種糧規模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  

 

  做好強鏈文章

 

初冬時節,新一季的稻種已經收割。合肥豐樂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水稻研究院副院長周紅英在實驗室裏忙著考種,並對產量構成因素進行分析。  

 

高溫熱害是近年來中秈稻產量的重要威脅,今年她主導創制的新品種聚合了產量高、米質優、抗病性和耐熱性等特性,取得畝產800公斤以上的好收成。  

 

周紅英所在的豐樂種業公司近年來與中國水稻研究所等7家單位合作成立水稻聯合育種創新研究院。“在聯合育種機制下,我們取得了多項突破,比如3年前創制的兼具抗倒伏和高產超高產特性的晚稻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較普通品種畝均產量高100公斤左右,目前種植面積覆蓋約80萬畝。”周紅英說。  

 

種子是農業的“晶片”,也是糧食產業鏈的源頭。  

 

在高水準建設種業強省方面,安徽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新品種的選育推廣和更新換代。數據顯示,全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今年全省優質專用小麥收穫面積占比達85%左右。  

 

  2024年10月23日,收割機在安徽省農墾集團華陽河農場有限公司機拋秧示範田收割水稻(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做好強鏈文章,是建設江淮糧倉的重要一招。  

 

實施一批大型糧食精深加工專案,打造綠色食品產業集群;通過培育龍頭企業、產業化聯合體、推動糧食產業融合發展等方式,開展“一縣一業(特)”產糧大縣糧食全產業鏈創建;多管道發展電商平臺,挖掘糧食特色文化資源,發展糧食產業新業態……目前,安徽正統籌糧食產業產前、產中、產後融合發展,做大龍頭企業,優化糧食加工主體、倉儲設施佈局,推動糧食產業鏈條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  

 

在阜陽市阜南縣的安徽中裕食品有限責任公司,年處理30萬噸優質小麥專用粉加工車間內,2條生產線正24小時不停機生產。  

 

總經理王士傑說,目前,依託當地和周邊優質小麥原料延伸的蛋白粉提取、赤蘚糖醇和蛋白飼料等精深加工專案正加緊建設。未來這裏將建成涵蓋高端育種、訂單種植、初加工、精深加工等多板塊的小麥全產業鏈。  

 

 2024年6月12日,在安徽省農墾集團華陽河農場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進行機拋秧作業。新華社發

 

安徽持續推動優質糧食工程、糧食風險基金、享受農用電等政策落實,著力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逐步形成“龍頭企業+產業集群+糧食生產基地”的發展格局。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糧油加工產值達2243億元,同比增長7.8%。  

 

一場冬雨過後,江淮大地上,嫩綠色的麥苗茁壯成長;加工車間裏,一款款“安徽好糧油”產品新鮮出爐……立足當下、展望未來,“中國碗”多裝優質糧的底氣越來越足。  (薑剛、水金辰)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