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開展一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充分發揮專項行動推進機制作用,聯合各部門各地方對高校和科研機構普遍存在的專利轉化運用問題,深入研究、精准破題,加快推動專項行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地落實,取得積極成效。
12月9日,第六屆粵港澳大灣區知識產權交易博覽會暨國際地理標誌產品交易博覽會開幕當日,多個和提升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益相關的合作協議與專案簽約。
這些協議與專案包括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知識產權局)與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等10家銀行簽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戰略合作協議,與山西、福建、江西、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省(區)聯合開展跨區域專利對接轉化活動。此外,還有11項高校專利轉化專案現場正式簽約。
這是我國正在開展的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的一個生動體現。迄今,距離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已過一年時間。記者近日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悉,專項行動開展一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充分發揮專項行動推進機制作用,聯合各部門各地方對高校和科研機構普遍存在的專利轉化運用問題,深入研究、精准破題,加快推動專項行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地落實,取得積極成效。
形成政策體系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著力打通專利轉化運用的關鍵堵點對於有效提升專利轉化運用效益、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起著更加關鍵的作用。”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名譽院長、教授陶鑫良說。
《方案》針對專利成果轉化痛點、難點和堵點問題“對症下藥”,用陶鑫良的話來講,“吹響了我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深化專利成果轉化尤其是高價值專利成果轉化的號角”。
《方案》印發後,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動員部署會在京召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出席會議並作動員講話。會議強調,全國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優化政策、分類施策,最大限度促進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在提升專利品質的前提下,著力解決“不願轉”“不會轉”“不敢轉”問題。
圍繞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重點任務落實,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相關部門制定印發了一系列配套檔。
例如,今年1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提出力爭2024年底前,實現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未轉化有效專利盤點全覆蓋;2025年底前,加速轉化一批高價值專利,加快建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專利創造和運用機制,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產業化率和實施率明顯提高。
今年2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等五部門制定了《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畫實施方案》,面向具備創新能力的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採取“普惠服務+重點培育”相結合方式,以專利產業化促進中小企業成長。
今年6月,國家知識產權局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推進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強鏈增效的若干措施》,將推進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強鏈增效作為一項重點任務進行部署。
同時,國家知識產權局推動各部門圍繞產業創新、成果轉化、中小企業成長、科技金融等領域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檔50餘份。“各類政策間的一致性、協同性明顯增強。”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司司長王培章說,目前已形成促進專利轉化運用的“1+N”政策體系。
摸清存量“家底”
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梳理盤活其存量專利、提升創新成果轉化率是《方案》的關注重點之一。
全面摸清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家底”,正是國家知識產權局積極推進的工作。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衡付廣介紹,我國已完成134.9萬件存量專利盤點和價值分析,形成可轉化的專利資源庫,按照產業細分領域向企業匹配推送。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讓許可備案次數同比增長24.1%;專利、商標質押融資登記總額達7922.3億元,同比增長60%;知識產權使用費進出口總額達3072億元,同比增長7.2%,均創歷史新高。
貴州大學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11月7日,貴州大學的“礦山頂板災害防控預警成套技術”和“采動巷道圍岩釋能主控技術體系”兩項專利技術轉化成真金白銀,分別以1100萬元、1000萬元的金額轉讓給了山東兩家公司。
貴州省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運用促進處負責人說,“摸清家底,挖掘一批具有市場價值的存量專利是推動貴州開展專利轉化運用行動的前提。”據介紹,貴州省知識產權局指導全省67家高校和科研機構對存量專利進行了梳理,共盤點存量專利16161件,盤點率達100%。其中,經專業機構和研究人員進行評估判斷後,7130件進入可轉化資源庫,占比達44.1%。
在山東省德州市,有一家食品生產企業躋身全國豆製品50強企業,也與高校專利技術成果轉化落地、助力企業提高生產效率有關。據該企業負責人介紹,膳食纖維更為豐富的豆渣回收曾遭遇產品出品率低的技術難題,直到在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的幫助下,與800多公里之外的江南大學教授團隊研發的豆腐生產專利技術相匹配後,才解決了困擾企業多年的難題。而這也解決了江南大學的煩惱,因為這一技術在申請專利後,一直沒有找到適配企業去投入生產。
對於雙方而言,最後破局的正是《方案》出臺後,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摸清存量專利“家底”,形成可轉化專利資源庫,按照產業細分領域向企業匹配推送,加速專利產業化進程。
搭建校企平臺
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專利技術轉化落地搭建平臺,在其中“牽線”推進供需精准對接,正是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在努力推進的重要工作。
王培章介紹說,“我們開展形式多樣的匹配對接活動,助力中小企業獲取專利技術,推動中小企業專利產業化進程。”
近日在雄安新區舉辦的2024中國·雄安高價值專利大賽頒獎典禮暨京津冀專利轉化路演活動上,部分獲獎專案現場簽約,與雄安新區達成合作,即將進駐“未來之城”。
“這樣面對面的交流能夠讓我們知道目前的一些高校或者科研單位,他們的一些核心的專利技術,也能夠為我們的生產經營提供很大的助力和推動的作用。”廊坊市珍圭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商務經理周奎志深有感觸地說。
國家知識產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盧鵬起表示,此次活動是加快推進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以知識產權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雄安新區建設的重要舉措。“希望相關各方更好發揮知識產權激勵創新、促進發展的重要作用,推動有組織轉化運用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緊密結合,各方協同轉化與產業轉型升級緊密結合,高效率轉化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密結合。”
放眼全國,這樣的活動還有很多。11月8日,第二屆遼寧“校企協同科技創新夥伴行動”高校成果轉化對接暨知識產權轉化專場活動(渤海大學站)在錦州市舉辦。11月12日,“知慧通”2024湖北省專利轉化供需對接活動(襄十隨神片區專場)在十堰市舉辦。
“經過一年來的努力,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利產業化率都得到了有效提升,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衡付廣說。
同時,全社會重品質促轉化的意識明顯提升。王培章介紹說,各部門、各地方在專案評審、職稱評定、績效評優中,逐步樹立重品質促轉化的政策導向。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盡職免責和容錯機制、財政資助科研專案形成專利聲明制度等有利於專利轉化運用的長效機制正在加速形成。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新增專利申請中,發明專利占比進一步提升到70.9%,專利申請品質穩步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在良好開局的基礎上,錨定目標、加快進度,促進各項重點任務有機銜接、壓茬推進。”王培章表示,將進一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和協同創新,不斷提升專利產出品質和效益;配合有關部門進一步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持續完善高校和科研機構專利轉化激勵機制;進一步構建專利轉化良好服務生態,促進專利技術跨區域轉化運用,以更大力度釋放專利的市場價值,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將專利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動能。(張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