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5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記者採訪了5位政法戰線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聽他們講述依法履職推進更高水準平安中國建設的動人故事,記錄他們擔當作為助力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點點滴滴。
安徽金寨縣花石鄉黨委政法委員餘靜委員:
用心為民服務 書寫政法擔當
2月13日下午,記者撥通全國政協委員餘靜的電話時,她正在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開展日常性的“平安走訪”工作,走到百姓身邊開展政策宣講和法治宣傳,幫助群眾化解各類矛盾糾紛,處理大事小情家長里短。
“剛剛在幫一名老鄉出謀劃策,解決他的問題,差點就錯過了電話……”餘靜說,她的日常工作非常繁雜,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總結,那應該就是——“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服務,盡職盡責保平安,排憂解難促發展”。
餘靜身兼數職,她是花石鄉黨委政法委員、人武部部長,也是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防範化解各類矛盾風險、助力平安中國建設是她一直以來傾注大量心血的工作重點。
餘靜認為,抓好“三道防線”建設,有效預防化解各類矛盾糾紛,能更好地守護萬家燈火、平安喜樂。
以大灣村為例,餘靜向記者介紹了“三道防線”建設情況以及當前取得的顯著成效。
圖為2024年2月,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黨委政法委員餘靜(左四)在花石鄉大灣村朱灣組,向群眾普及用火用電、護林防火等安全知識。資料圖片
據餘靜介紹,第一道防線是大灣村覆蓋全民的普法宣傳。在法治文化廣場“無聲”普法和村民板凳會“有聲”普法的雙重作用下,村幹部、調解員、網格員等全體鄉村幹部參與到普法工作中來,建起“大普法”工作格局,村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顯著提升,全村逐步形成了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圍。
“第二道防線是大灣村的紅色評議制度。”餘靜告訴記者,2023年7月,依託綜治中心,大灣村統一組建“紅色評議站”,在老紅軍(烈士)後代、退休幹部、老黨員、老村幹、老教師、老村醫等群體中遴選“紅色評議員”,參與群眾議事、調處矛盾糾紛。同時,建立自下而上、有效銜接的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通過政策解讀、慈善救助等方式,形成情理法相融的調解模式,賦能鄉村治理,推動平安中國建設升級。
“法律顧問打通了法律服務的‘最後一公里’,他們是群眾身邊的貼心人,也是我們定分止爭、實現鄉村穩定安寧的第三道防線。”餘靜說,“遇到問題,法律顧問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用他們聽得懂、願意聽的事例、話語來開展法治宣傳,幫助他們化解矛盾糾紛,送上法治溫暖,能夠將大量的矛盾糾紛化於未發、止於萌芽。”
“如今,大灣村村民安居樂業,鄰里關係和睦,老百姓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談及此處,餘靜難掩欣喜之情。
工作中,餘靜總是一馬當先,不僅牽頭組織創新機制,嚴格認真抓好落實,還身體力行衝鋒在前,辛勤付出,勇於奉獻。
就在不久前,餘靜剛剛協助金寨縣人民法院成功執結一起時間長達11年的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案,申請執行人和被執行人家屬解開了多年的心結,握手言和。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多年來,餘靜一直奔走在平安中國建設的道路上,用行動書寫著政法幹警的使命與擔當。
“我的一位領導曾說,作為一名鄉村幹部,就是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數來換老百姓的幸福指數,這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躬身踐行。”餘靜告訴記者,如今,花石鄉的平安底色更亮,老百姓的幸福成色更足,這讓她倍感欣慰,她也將在平安中國建設的道路上繼續苦心耕耘澆灌,期待能夠開出更多的平安之花,結出更多的幸福之果。(蔡長春)
北京四中院副院長李迎新委員:
打造解紛樣板 護航企業出海
隨著我國經濟的崛起騰飛,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繫交往日益增多,對外貿易體量不斷增長。在世界政治、軍事、經濟多種風險交織疊加,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因素不斷增多的大背景下,人民法院如何以更優質的司法產品助力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讓中外案件當事人感受到涉外商事案件解紛的司法智慧和人文關懷?記者就此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迎新。
“近年來,人民法院受理的如國際貿易、國際工程承包、國際物流運輸等跨境商事案件數量持續攀升,糾紛產生背景日益複雜。”李迎新說,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之下,面對國際商事糾紛案件規模的快速增長,要實現真正的“良法善治”,就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特別是用好調解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糾紛、共促和諧的糾紛解決方式,以更優質的司法產品助力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
如何做好調解與司法有機銜接完善多元解紛機制?如何實現國際商事糾紛一站式化解?李迎新結合所分管的工作,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
圖為2024年6月25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李迎新(右四)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行政爭議調解中心調研實質性化解矛盾糾紛工作。 資料圖片
大洋彼岸的晨龍公司(化名)與北京的勝達公司(化名)因轉讓股權事宜產生糾紛,雙方已被這項糾紛困擾了10年。雙方共同書面選擇由北京法院國際商事糾紛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以下簡稱解紛中心)對糾紛進行調解。
針對雙方當事人在調解過程中出現的有關支付轉讓款的外匯障礙、繳稅困難、信任修復等問題,法官積極與稅務、銀行、外匯管理等部門進行溝通協調,確定了調解方案。在解紛中心法官、調解員的共同幫助下,雙方克服了時差、語言等困難,解開了長久以來形成的芥蒂。
雙方簽訂調解協議後,法院審查確認了調解協議的效力。法院作出司法確認裁定書不到一小時,7000餘萬元股權轉讓款便分文不少地匯至晨龍公司的指定帳戶。
從這起案件導入解紛中心到實現匯款,妥善化解糾紛僅用時兩個月,案件雙方公司負責人都對解紛中心的工作“點贊”。
“這樣高效、聯動、低成本的解紛機制自然獲得當事人的好評。”李迎新說,在國際商事解紛領域構建調解、仲裁、訴訟有機銜接的多元解紛機制,是主動適應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舉措,也是將“以和為貴”等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助力更高水準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
“近年來,人民法院創新‘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設立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十餘家國際商事法庭,北京四中院、蘇州國際商事法庭等都探索建設了各具特色的多元解紛平臺,逐步推動我國成為國際商事糾紛解決的優選地。”李迎新說,北京法院國際商事糾紛一站式多元解紛中心運行四年來,共調解國際商事糾紛322件,所辦案件涉及近40餘個國家和地區,調解成功案件標的額超過10億元。通過建立國際商事糾紛多元化解“1+1+1+N”工作機制(即案件由程式分流員、速裁法官、調解員與執行部門人員、訴訟服務團隊成員等組成工作團隊,相互協調,共同推動糾紛化解)、探索“國際商事糾紛調解七步工作法”等一系列實際舉措,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化解國際商事糾紛方面煥發蓬勃生機,將大量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使人民群眾在訴訟活動中的體驗感更好、安全感更足、獲得感更強,助力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行穩致遠。(張昊)
河北新樂市檢察院檢委會專職委員陳莉娜代表:
紮根未檢一線 點亮希望之光
一腔熱情,忠於憲法和法律;一雙慧眼,甄別合法與非法;一身正氣,守護檢徽和正義;一份柔情,奉獻崗位和夢想。這是對長期從事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新樂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陳莉娜的真實寫照。
2015年,新樂市發生了一起社會影響惡劣的猥褻幼女案。在犯罪嫌疑人零口供情況下,陳莉娜第一時間介入該案,要求偵查人員對兩名未成年被害人進行一次性詢問並同步錄音錄影,避免被害人受到二次傷害;指導偵查人員及時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甲等物證並對其指甲內容物進行DNA檢測。正是由於證據得到了及時全面固定,為該案準確定性量刑提供了支持,使得零口供被告人最終因犯猥褻兒童罪、故意傷害罪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十一年,受到法律嚴懲。案後,陳莉娜多次對被害人進行心理疏導,助其走出心理陰影。
“在平凡中堅守、在磨礪中積澱”是陳莉娜的信念。在辦理未檢案件之外,她還參與輪辦其他各類刑事案件。這些年,她已數不清親歷過多少個鮮血淋漓、觸目驚心的現場,卻未曾有過絲毫畏懼,支撐她走過來的,就是把每個案子辦成鐵案的責任與擔當。
“行差踏錯的未成年人是‘折翼天使’,更需要我們用心呵護。”陳莉娜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圖為2024年12月3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新樂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陳莉娜(左一)在新樂市濱河社區開展普法宣傳。 李紅豆 攝
小天(化名)是一起故意傷害案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因長期被欺淩,一朝情緒爆發,持刀紮傷了同學。案發後小天情緒崩潰,一度喪失生活信心,更是產生了輕生的念頭。陳莉娜秉持著“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及“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積極促成小天與被害人達成和解,依法對小天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並在一年的考驗期內,堅持對其進行持續心理疏導與幫教,使其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性格變得活潑陽光起來,成功考上了大學。
“驅散犯罪給未成年人帶來的陰霾,是我們高質效辦好涉未成年人案件的重要體現。”陳莉娜常說。
年僅12周歲的小宇(化名)多次遭受繼父孫某的猥褻,其母韓某不僅沒有盡到監護職責,案發後還曾要求小宇“撤訴”,並表示將繼續與孫某共同生活,對小宇卻漠不關心,監護狀況對小宇的健康成長尤為不利。陳莉娜在充分聽取小宇及其生父張某的意見後,根據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支持小宇及生父張某提起變更監護權之訴,將小宇的監護權變更給生父張某。
變更監護權後,陳莉娜還向張某制發了督促監護令,邀請其參加專業心理諮詢師開展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引導張某多關注小宇的心理狀況,掌握疏導、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確保其有能力真正做好小宇的成長守護人。
近12年來,陳莉娜還堅持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常態化,聯合教育部門、婦聯組織積極開展“法治進校園”“木蘭有約”“送法下鄉”等活動,通過以案釋法的方式突出檢察機關普法特色,做未成年人的法治“啟蒙人”,夯實未成年人保護“防護牆”,助力實現了2018年以來新樂市在校未成年人“零犯罪”的良好效果。
此外,陳莉娜聯合北京市“和文化”心理發展研究院,成立心理諮詢實習基地,免費為涉案未成年人建立“一對一”溝通機制,保障涉案未成年人得到有效的心理干預和指導,幫助涉案未成年人重歸正途。
從檢28年來,陳莉娜始終工作在檢察基層一線,點亮了無數家庭的希望之光,將一名檢察官的責任擔當體現在平凡工作中的點滴,也體現在鞠躬盡瘁、精益求精的實幹作風中。(董凡超)
湖南長沙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危爆物品管理大隊民警劉義新代表:
管好小引火線 守好公共安全
湖南省煙花爆竹產業發達,瀏陽市素有“中國花炮之鄉”之稱。幾乎每週,瀏陽都會舉行煙火秀表演。漫天煙花綻放,在瀏陽河上倒映出夢幻色彩。
絢麗煙火背後,平安是一道不容忽視的課題。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記者採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長沙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危險爆炸物品管理大隊警務技術三級主任劉義新。過去三年,他深耕煙花爆竹安全監管,推動行業規範升級,提出的多項建議直指公共安全痛點,為平安中國建設貢獻了基層智慧。
去年劉義新走訪了幾十家企業,他常與企業負責人探討安全與效益的問題。一家煙花企業的老闆坦言:“出一次事故,所有努力歸零。”此前,劉義新提過出臺煙花爆竹新型產品的國家標準的建議,如今,這項建議正在逐步落地。應急管理等部門與劉義新多次溝通,明確將逐步推進標準修訂。儘管過程複雜,但劉義新充滿信心:“平安建設需久久為功,每一步都算數。”
“煙花爆竹引火線是生產煙花爆竹過程中,用於引燃煙花爆竹煙火藥或黑火藥的一種製品。引火線雖小,但一旦失控,就是懸在公共安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劉義新介紹道,“作為危險等級1.1級的爆炸物品,煙花爆竹引火線因缺乏明確的刑事打擊標準,往往與黑火藥、煙火藥等爆炸物品的辦理不同,因此非法生產、購買、運輸、儲存等屢禁不絕。”
“由於目前相關法律與行業標準沒有對引火線的危險程度作深入細緻界定,造成各地公檢法部門對涉及煙花爆竹引火線案件打擊處理尺度不一,甚至當成普通危險品類案件辦理。”今年,劉義新打算根據煙花爆竹引火線危險性試驗報告,提交一份關於煙花爆竹引火線案件行刑對接與司法解釋銜接的建議。
圖為2025年2月17日,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長沙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危險爆炸物品管理大隊警務技術三級主任劉義新(右)深入瀏陽市煙花企業走訪調研。 邵磊 攝
根據現行司法解釋,非法運輸、儲存導火索達30米以上即可入刑,而同樣含黑火藥或煙火藥、具有整體爆炸性的引火線,卻因名稱差異未被納入打擊範圍。“比如定時引火線,其成分、工藝與導火索完全相同,僅叫法不同,卻成了法律盲區。”他以瀏陽市公安機關為例介紹說,“2022年查處非法運輸引火線案件7起,2023年查處同類案件6起,2024年查處同類案件8起。所有案件的辦理只能適用治安管理處罰法進行處罰,沒有上升到刑事處罰的高度,導致非法運輸引火線查而不絕。”
為此,劉義新建議,推動最高人民法院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修訂司法解釋,明確將煙花爆竹引火線納入“爆炸物”範疇,參照煙火藥、導火索標準定罪量刑。“只有讓法律‘長牙齒’,才能形成有效震懾。”他說。
針對環保煙花推廣難,他建議“政策引導+市場驅動”雙軌並行:“新產品需經過嚴格試驗,但政府可通過補貼、認證等激勵措施,推動綠色轉型。”目前,無硫發射藥等新型環保材料已進入試點階段,雖未大規模應用,卻為行業指明了方向。
從國防科技大學工程兵學院爆炸物品專業教師,到基層公安民警,劉義新用“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堅守,與“危險”打了半輩子交道。“爆炸物可控,關鍵在於懂技術、守規矩。”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已成為行業共識。
“平安中國建設,既要盯住‘大事’,也要管好‘小事’。”劉義新表示,未來將繼續推動行業標準與法律體系銜接,促進相關案件行刑對接,從嚴管控具有整體爆炸性的煙花爆竹引火線,嚴防發生重大安全事故和案件。
“這裏的每一朵煙花,都該是安全與美好的代名詞。”劉義新說。(張晨)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新民街道人民調解員馬慧娟代表:
宣講反家暴法 助力平安建設
“婦女能頂半邊天,現在很多女同志在家裏甚至要頂著大半邊天。男同志對‘半邊天’動手,這家裏的天不就塌了嗎……”這是一次反家庭暴力法的宣講,宣講人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新民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專職人民調解員馬慧娟,她還有另一個身份——全國人大代表。
真實的案例、通俗的語言,馬慧娟向農村婦女解讀反家暴法,傳遞“女性自強”的理念,呼籲大家摒棄“家暴是家務事”的陳舊觀念,鼓勵受害者勇敢運用法律武器維權。
“你給我們說了有啥用,這個法應該講給男人們聽。”台下,一位已有兩個孩子的年輕婦女無意之中拋出這樣一句話,一句無奈又無心的“牢騷”提醒了馬慧娟,她思考,凡是有家暴發生,每個家庭成員都是受害者,家庭中的未成年人更是要在陰影下成長。宣傳反家暴法,絕不能只面對家暴受害者。從那以後,馬慧娟每次宣講都要把對象擴大到男女老少等不同群體。
圖為2024年4月10日,全國人大代表、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紅寺堡區新民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專職人民調解員馬慧娟(左一)在紅寺堡區紅寺堡鎮玉池村向當地群眾宣傳法律知識。 資料圖片
馬慧娟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和諧穩定是平安中國的基礎。減少家庭中的暴力行為,促進家庭和睦,就是為平安中國建設築牢微觀基礎。家庭這個‘小單元’平安了,整個社會的‘大平安’才有保障。宣講反家暴法,不僅能提升人們對法律的認知,推動法律實施,還能引導家庭成員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弘揚尊老愛幼、互敬互愛的家庭美德,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以家庭文明促進社會文明,為平安中國建設注入正能量。”
在最初的宣講中,馬慧娟發現,乾巴巴講道理無法引起大家的興趣,於是,她開始研究怎麼“講故事”。她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司法部發佈的反家庭暴力典型案例,編成村民聽得懂的“故事”,再通過繪聲繪色的講解,讓反家暴法入心入腦,引導村民正確處理家庭矛盾。有一個變化,令馬慧娟印象深刻,過去,一些姐妹遭遇家暴,總是選擇忍氣吞聲,經過她一次次地宣講法律,現在,遭遇家暴的姐妹們會主動尋求她的指導和幫助,希望依靠法律解決問題。
2016年至今,馬慧娟宣講超過1000場次,參與群眾十萬多名。馬慧娟以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用宣講法律的方式,積極投身於平安中國建設事業。
在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馬慧娟向《法治日報》記者透露,今年大會上,她將建議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通過增強全民的法治意識和安全防範意識,讓每一個人都成為平安中國建設的參與者和守護者。(趙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