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核心區的吉林琿春,日前多次發生當地居民及遊客與東北虎正面相遇的事件。經過北京師範大學虎豹研究團隊專家確認,幾起“遇虎”事件中被拍攝到的老虎,為同一只,編號為170號的2歲雌性東北虎。
經調查多次“遇虎”為同一雌虎
編號170
畫面中,是一名網友在今年7月份在331國道與一只東北虎正面相遇的情景。碰巧的是,去年年底的一次巡護期間,總臺央視記者和當地巡護員在附近林道駕車行駛時,曾路遇一只東北虎,經專家鑒定後確認,記者當時遇見的東北虎與這次出現在國道上的東北虎,是同一只。
總臺央視記者 李剛:我現在所在位置是琿春市春化鎮河東村,這是331國道,國道兩邊是國家公園。上次村民遇到老虎就是在這個位置。在不遠處,村民還遇到一次老虎。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經過國道G331的多位司機都遇到這只東北虎。除此之外,佈設在路邊沿線的監測系統,更是多次拍到這只雌虎。
專家解釋,這是一只編號為170號,現約2歲的年輕雌虎,剛剛開始獨立生活不久。根據北京師範大學虎豹團隊長期研究發現,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雌性東北虎長大後,通常會離開母親,在距離它們的出生地較近的地方,尋找一片尚未被別的老虎佔領的棲息地,建立自己的領地。
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馮利民:接下來它應該是順著這條道它會跨過琿春河,到331國道對面這片山林裏面去發現一塊好的棲息地,最後會在那裏定居下來。
人虎棲居地交叉共存
致“遇虎”事件多發
在吉林琿春,為何人們與東北虎正面相遇的概率如此之高呢?專家介紹,一方面這裏作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核心區,得益於嚴格的保護政策,當地東北虎豹的數量實現了連年穩定增長,另一方面也和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區域特點息息相關。
記者發現,在吉林琿春,人與虎豹的活動軌跡重疊率非常之高,且重疊區域多為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場地及交通要道。多次遇到東北虎穿行的331國道,也是一條車流量較大、使用率較高的交通要道。
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馮利民:331國道橫穿了整個國家公園,在國道的兩邊有農田和村莊的存在。
專家介紹,與三江源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等相比,東北虎豹國家公園並沒有人與野生動物明確分界的無人區存在,且地勢相對平坦、林道眾多,進入難度小。
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馮利民: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它不是一個無人區,實際上在這裏頭,人的生活區域分佈在國家公園的很多地方。
記者發現,吉林琿春乃至整個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眾多村落布散在廣袤平坦的東北林區,居民的交通道路,與虎豹的遷徙通道交叉重疊。構成了人與自然,與野生動物共棲共生的獨特格局。
國家公園實施精准管理
促進人虎共生
在人虎棲居的交叉區域,應該採取哪些有效措施,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虎豹的長期和諧共生?專家解讀。
專家介紹,虎、豹作為貓科動物,行蹤一般十分隱蔽謹慎,儘量避免與人類的正面相遇。然而,如果虎豹分佈密度高或者定居區域,與公路、村屯靠近,那麼居民或者行人相遇會時有發生。記者經實地觀察發現,東北虎經常出沒的331國道,車速較快,對老虎與行人都存在安全隱患。
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馮利民:在這些區域要做一些相應的交通管制,最好把速度給降下來,比如設置一些減速帶,尤其是雌虎定居的這些特殊位置。
專家指出,在穿過國家公園的國道路段進行限速,是保護人虎雙雙安全的必要措施。此外,為及時發現和預警,專家建議在虎豹定居區域路段設置長期固定巡視人員,定時定點巡視。保護管理部門需要加大宣傳,提醒在經過國家公園內的公路上,居民盡可能減少乘坐摩托車、農用三輪車甚至自行車等防護能力較差的交通工具出行。此外,由於虎豹棲息地內的不同區域環境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應根據各地不同情況,針對性做好預警和防護工作。
國家林草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馮利民:即使這個老虎不存在,未來可能還有新的個體會出現在這個區域。根據不同的野生動物它的行為特點,根據當地的環境、地理條件以及人為的情況,實施比較精准的管理,才有可能在這種複雜情況下,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