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學習團赴河南抗戰舊地參訪學習敬緬英烈


本䋞(記者 夏冰)中共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委員會、盧氏縣人民政府組織舉辦“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珍愛和平 開創未來”主題的盧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石大山戰鬥勝利暨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十七師起義80周年系列活動。中共盧氏縣委書記胡志權在去年9月就開展此系列活動作出佈置,還邀約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後代聯誼會領銜人楊抗美等座談座談,徵求意見、建議。中共盧氏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衛軍強等當地領導人出席此系列活動。

 

北京、陝西、河南等多地各界人士代表和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後代聯誼會、陝西新聞訪察團等構成的陝籍抗戰將士後代赴盧氏緬懷英烈學習團(簡稱“學習團”),來到80年前先輩打敗侵華日軍的盧氏戰地深入訪察、學習交流,在盧氏縣以及相關地區、單位等處,按照計畫全面深入開展此系列活動。參加活動的長者80歲,幼者10歲。大家感念抗戰獲勝的艱苦卓絕和共同弘揚抗戰精神、一起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的必要重大意義。

 

主要由國際法智助民師範、著名記者、陝西法幫網榮譽總編輯王海安領銜,知名記者、新智新視野主編盧新智,陝西農村報原主任、章評新觀察主編張永錄,善天下雜誌社主任李社良、陝西雲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薛瑞祥,陝西法幫網總編輯王潔冰及法務部主任韓偉剛、運營部主任阮仕萍,I.A.E.國際學士院世界觀察員、香港日報副社長、澳門政法報副社長等組成陝西學習新聞訪察團,特別跟進報導、全程參加盧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石大山戰鬥勝利暨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十七師起義80周年系列活動。陝西學習新聞訪察團表示,將繼續深入跟進此系列活動的後續動作並作相應報導。

 巍然矗立於盧氏縣烈士陵園前13米高的英雄群雕像令眾矚目。  夏冰  攝


(一)

 

位於河南省西部豫陝交界處秦嶺餘脈的中華盧姓祖根地盧氏縣,是河南省縣域面積最大的縣,河南省13個革命老區縣之一,留有賀龍、李先念等革命家的足跡,有69處革命遺址、遺跡。80年前這裏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後期激戰的戰場之一。盧氏縣官道口鎮石大山村因中國軍隊在石大山打敗侵華日軍聞名,石大山被譽為“英雄山”。石大山在盧氏縣官道口鎮東北5公里處,海拔1471米,東西長10公里,南北寬2公里,因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盧氏縣人民政府1986年10月公佈石大山抗日戰地為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盧氏縣老區建設促進會和官道口鎮人民政府於2020年利用石大山村村民委員會辦公樓,建設石大山抗日戰爭紀念館。如今,許多人遠道到此遊覽抗戰舊地、憑弔抗戰英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石大山抗日戰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後期在中國豫西對日軍的一次激戰。石大山抗日戰爭紀念館通過“丹心素裹的英雄傳奇、滅絕人性的盧氏慘案、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河南抗戰的重要基地”4部分,用500多平方米展板、以照片圖表200餘幅、篇幅6萬餘字展示侵華日軍犯下的滔天暴行,詳盡展現石大山戰鬥的情景及鮮為人知的細節,如今這裏已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全民國防教育的實地實景場合基地和旅遊勝地。

 

7月17日上午,陝籍抗戰將士後代赴盧氏緬懷英烈學習團來到盧氏縣官道口鎮石大山抗戰研學教育基地參觀學習,通過參觀石大山抗日戰鬥舊地參觀當年戰場遺址、遺跡,大家在抗戰指揮所、戰壕、碉堡、炮臺、擊落的日軍作戰飛機、黃大山拼刺刀處、萬人坑等處,感慨思悟石大山抗日軍民戰鬥的慘烈情境和心得啟示。

 

學習團在石大山抗日戰鬥紀念碑前舉行官道口鎮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石大山戰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活動,大家懷著惦念情感共同向抗戰英烈敬獻花籃、三鞠躬,一起默念先烈們的抗戰英雄事蹟,共同向抗戰先烈致敬!大家在追思之中深切緬懷那些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的先烈,表示敬仰抗戰英烈的共同心境。抗戰將領後人代表追憶先輩們80年前在石大山英勇持續激戰打敗日本侵略者的戰鬥情形。官道口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崔鶴翔在悼念儀式上發言表示,一定要用全面搞好工作的成效告慰抗戰英烈,讓他們們能夠靜臥安息。九十六軍新編十四師四十團三營營長崔俊英的孫子陳宏胤(崔宏胤)表示,80年前的5月26日,我的祖父崔俊英在石大山打擊日軍中擔任主攻,帶頭沖向日軍,奪回山頭陣地。我們一定要以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的實際行動告慰在石大山戰鬥中為國捐軀的2300多名抗戰軍人。

 

學習團來到石大山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學習,一幅幅歷史圖片、一件件戰鬥文物,展現著中國軍民同仇敵愾、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歲月,展示著先輩們不畏強敵、浴血奮戰的感人場景,大家在這裏凝神駐足,深刻思忖,交流思悟。參觀的人們注目“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欄題,在傾聽講解中不盡思考感念,眺望黃河的“中流砥柱”處,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始終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發揮著堅定、堅毅、堅強的“中流砥柱”作用!

 

石大山抗戰研學教育基地負責人、官道口鎮石大山村黨支部書記常遂峰表示,在開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石大山戰鬥勝利暨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十七師起義80周年系列活動中,重在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重在激發民眾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力量。盧氏縣官道口鎮人民政府鎮長薛鋒表示:“將立足紅色文化資源,繼續揭開更多塵封的抗戰故事,進一步規劃紅色研學活動。”

 

石大山村村域面積50多平方公里,在官道口鎮村域面積最大。石大山村依託石大山抗日戰鬥文史資源,建設石大山抗日戰爭紀念館、保護抗日戰爭遺址、遺跡等獲得社會各界的讚譽,成為各地觀摩學習的明星標杆村。石大山村先後獲得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中國傳統村落、三門峽市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盧氏縣“五星”黨支部、盧氏縣信訪穩定暨平安建設先進村、盧氏縣服務重點建設專案先進村、盧氏縣綜合先進村、三門峽市環境衛生先進單位、三門峽市廉情監督工作先進集體、盧氏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

 

原三十八軍軍長趙壽山將軍的外孫女楊抗美滿含深情地對記者說,“這是我第三次來到石大山參加紀念抗日戰爭勝利活動,2023年初次我看到到石大山村是‘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我去年來看到石大山村黨支部成為河南省‘五星’黨支部,這都是對紅色基因的實際賡續與具體傳承,是對抗戰先烈最好的緬懷和告慰!

 

(二)

 

盧氏縣範蠡鎮裏鋪村當年是原三十八軍十七師五十一團三營駐地。三十八軍起義行動委員會於1945年7月13日在這裏決定17日16時起義並部署行動方案,梁勵生書記喊出“大家提著頭幹到底”的決心口號!起義隊伍穿過日軍封鎖線踏上新征程,7月22日到達豫西解放區澠池。這是國民革命軍首個作戰師起義,顯示率範榜樣意義。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同志發嘉勉電報稱:“在抗日戰爭時期,楊虎城部三十八軍是我黨統一戰線工作的典範”。如今,裏鋪村國民革命軍三十八軍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成為三門峽市黨史教育基地、盧氏縣“同心愛國教育基地”。

 

7月17日下午,陝籍抗戰將士後代赴盧氏緬懷英烈學習團來到盧氏縣範蠡鎮裏鋪村80年前三十八軍十七師起義指揮部舊址等處開展活動。大家駐足村頭,一起注目“三十八軍十七師起義紀念碑”,共同向那些奔往人民解放征程的革命軍人致敬!默念思考如何進一步做到做好“不忘初心 開創未來”?學習團在裏鋪村通過在“丹心素裹”、“高舉紅旗”、“紅旗飄飄”等展廳的接續參觀學習,明白了這支隊伍走上紅色革命道路的前後過程軌跡,從中深入領悟偉大抗戰精神。

 

學習團在裏鋪村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十七師起義指揮部舊址,同範蠡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呂鋒,範蠡鎮紀委書記張少梅、鎮綜合辦公室主任崔強和裏鋪村黨支部書記李君濤等一起,在範蠡鎮黨委委員常為民主持下舉行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將士後輩敬獻“賡續紅色血脈 傳承革命精神”匾牌儀式,原三十八軍十七師副師長李慕愚的女兒李曼玲和原三十八軍十七師五十一團政委徐又彬的女兒徐苒苒共同上前莊重揭幕,大家表示要共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學習團沿著80多年前抗戰英雄足跡前往“十八盤”處,探知抗戰往昔崢嶸歲月的情境意義。大家聽著足下洛河奔流的濤聲,通過最為險要的虎豹關至關帝河這千百年來軍備、征戰的咽喉要道,來到標著“十八盤”鮮紅大字的地方,參觀抗日戰爭時期修建的十八盤碼頭、十八盤狙擊戰戰壕、彈藥庫及作戰工事等遺址、遺跡,深入瞭解抗戰軍人當年艱苦戰鬥、後來英勇起義投入人民解放洪流的無數艱難困苦經歷。

 

學習團在裏鋪村黨建活動室,同裏鋪村黨支部共同舉行範蠡鎮裏鋪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石大山戰鬥勝利暨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十七師起義80周年座談會。在裏鋪村黨支部書記李軍濤主持下,大家熱烈座談深入交流參觀學習的心得體會。大家在李軍濤書記指揮下,同聲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等抗戰革命歷史歌曲的聲音迴響在山間雲天。

 

學習團成員們還在裏鋪村散行觀摩欣賞,不時被裏鋪村的特色村容村貌村景深深吸引。裏鋪村的民宿小院特色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紛紛攝像、拍照,把裏鋪村的新時代情景傳向各地的人們共用,表示一定要以實際行動和良好效應讓抗戰先輩們放心!

 

(三)

 

7月18日9時,陝籍抗戰將士後代赴盧氏緬懷英烈學習團矚目盧氏縣烈士陵園前13米高的英雄群體雕像,在19.47米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紀念碑前,同懷敬重深情隆重舉行紀念抗戰英烈儀式,共同向抗戰英烈敬獻花籃,一一獻上雙手捧著的鮮花,接續注目陵園內靜臥安息烈士的墓碑,靜心默念墓碑上的簡介鈐注,尤其是矚目著其中的那些無名墓碑,陷入深深的考問思緒中……表示一定要讓抗戰英烈放心安臥。

 

7月18日10時,學習團與盧氏縣委宣傳部、統戰部、黨史研究辦公室,盧氏縣紅色資源保護中心、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範裏鎮及裏鋪村等單位的代表,在盧氏國際酒店會議廳隆重舉行盧氏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石大山戰鬥勝利暨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十七師起義80周年座談會。範蠡鎮黨委副書記、鎮人民政府鎮長呂峰主持此座談會。

 

盧氏縣委二級調研員、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青在座談會上致辭指出:80年前,裏鋪起義將士們毅然歸入人民軍隊的洪流,為人民解放事業增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毛澤東同志讚譽這是“我黨統一戰線工作的典範”。裏鋪村如今成為各界各地民眾學習統戰歷史、汲取信仰力量、傳承紅色血脈的重要基地,我們要繼續深化裏鋪起義歷史研究工作,使年輕人在裏鋪感悟革命先輩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在新征程上書寫無愧於時代的嶄新答卷。

 

盧氏縣紅色資源保護中心主任李海萍表示:“我們要繼續將紅色資源保護應用作為實施現代盧氏建設工作佈局的重要內容,積極傳承紅色基因,全面賡續紅色血脈,為建設紅色盧氏名縣持續貢獻力量。”

 

原三十八軍十七師五十一團團長張進修的兒子張軍興,原三十八軍十七師五十一團政委、中共三十八軍工作委員會負責人之一、三十八軍十七師起義行動委員會副書記徐又彬的女兒徐苒苒等在發言中一致表示,絕不辜負革命先輩的寄望,要不斷以新貢獻回敬革命先輩!

 

(四)

 

侵華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掠搶、無惡不做,罪行磊磊、罪惡滔天!其中1945年5月率部進犯官道口、發動石大山激戰的日本陸軍一一七師團中將戰犯玲木啟久是殺人魔王!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軍事法庭1956年6月9日至19日於瀋陽公開庭審中供述並經證實:“我在侵略中國期間,只我個人的回憶即殺害了5470名中國人民,燒毀和破壞中國人民的房屋18229戶,其實際數字可能更多”。他表示:還曾逼迫婦女做慰安婦、命令士兵散佈霍亂菌、將孕婦剖腹、製造無人區等。1944年5月13日,日軍千餘人的“盧氏挺進隊”野蠻慘烈,日軍主力5月20日晨進入盧氏縣城沿途姦淫燒殺,屠殺上千中國人,燒毀房屋350多間,製造了滅絕人性的“盧氏慘案”。臺灣省臺北市一位抗戰老兵在回憶錄中指出:日軍在盧氏的奸殺,絕不比南京大屠殺遜色!

 

歷史學副研究員、盧氏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秘書長白旭東強調:在抗日戰爭後期,侵華日軍司令岡村寧次發動了震驚中外的“河南會戰”。1945年春夏的鄂北豫西會戰,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後期正面戰場的關鍵一戰,豫西會戰中的石大山戰鬥是其中之一。

 

白旭東指出:1945年3月30日,南線日軍從西峽口分兩路西進與北犯盧氏縣,直插豫陝邊國防抵抗線側翼。北線日軍中將鈴木啟久師團由陝縣(今陝州區)曹廟分兩路進攻盧氏縣,企圖與另一師團日軍到盧氏縣會師,欲將中國第一戰區豫西方面部隊壓迫到陝西境內。為此,日軍企圖包圍消滅駐守盧氏縣的中國第四集團軍、河南省國民政府,進而侵佔豫西地區。在北路石大山一帶,日軍鈴木啟久師團一路直攻岔口,以牽制潼關方面秦嶺的中國守備部隊,另一路由曹廟南端企圖攻破石大山防線後直取盧氏縣城。隨即發生了抵禦日軍的石大山抗日戰鬥。

 

白旭東表示:位於盧氏縣官道口鄉(現為鎮)東北5公里處的石大山,是易守難攻的天障要隘,日軍進犯必經此徑,關係著中國大西北的安全。中國第四集團軍第三十八軍和第九十六軍在盧氏縣域備戰防禦、迎擊犯日軍。1945年5月16日,由陝縣(今陝州區)出發的日軍佐藤聯隊6000餘人,進犯第四集團軍第九十六軍新編十四師駐守寺河街的第四十一團防區,九十六軍一七七師師長李振西率第五三〇團、五三一團火速趕往石大山增援,合圍打擊日軍。5月20日,日軍侵佔石大山;5月23日,日軍增派大量兵力向官道口中國軍隊防守陣地發動全面進攻。中國第四集團軍決心,以九十六軍先攻奪石大山,把日軍壓迫到官道口以北、岔口以南,誘日軍出石大山,集中3個軍的實力予以殲滅。5月24日拂曉,五三〇團與日軍展開肉搏激戰,一七七師成功控制石大山東部和北部,切斷日軍退路。佐藤聯隊驚慌,急忙分兩路趕往火山關和石大山東部反攻。下午2時許,日軍在3架作戰飛機掩護下,集中兵力重點反攻五三〇團陣地。傍晚,日軍1架飛機被擊落在寺河街附近,其餘2架負傷逃跑。5月25日拂曉,新編十四師正面出擊石大山南坡老虎頭山、馬家山的日軍。已經連日未得飲食、激戰在石大山的中國軍人,重機槍水箱耗幹了就集尿代水、依然空腹迎戰,打得日軍未可再進犯一步。5月25日黃昏,歷經七晝夜激戰,打得日軍死傷2500多人、全線潰退。5月26日夜,殘餘日軍帶著砍取的數百具日軍遺屍的左掌,倉皇宵遁,逃向陝縣。歷時10天持續7晝夜的中國人民石大山抗日戰鬥勝利告捷,徹底粉碎了日軍進犯中國大西北的企圖。今天的我們,向為贏得石大山戰鬥勝利而犧牲的2300多位抗戰英烈致敬!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毋忘國恥,愛國圖強,保衛和平!

 

(五)

 

由陝西、北京、河南等多地各界人士代表與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後代聯誼會、陝西新聞訪察團等構成的陝籍抗戰將士後代赴盧氏緬懷英烈學習團,來到80年前先輩們打敗日軍的盧氏戰地深入訪察、學習交流,感念抗戰獲勝的艱苦卓絕和共同弘揚抗戰精神、必須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的深遠重大意義,收穫頗豐。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石大山戰鬥勝利暨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十七師起義80周年之際,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後代聯誼會同王海安領銜的陝西新聞訪察團組織陝籍抗戰將士後代赴盧氏緬懷英烈學習團,在盧氏縣官道口鎮及石大山村、範蠡鎮及裏鋪村等處舉行的一系列重要活動中,讓大家深刻感受到“豫陝一家親 抗戰心連心”,體悟到抗日軍民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特別是,盧氏縣民眾珍視保護石大山抗日戰鬥遺址、抗戰英烈墓誌等,民眾口口傳頌抗戰英雄事蹟,讓盧氏這片土地成為滋養民族精神的好教材。80年前陝西子弟兵在石大山浴血抗擊日軍時盧氏百姓以命相護,今天我們要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讓抗戰英雄光輝永照山河、激勵後人!

 

抗戰將士後人還到河南省鞏義市等處接續參加多地紀念抗戰英烈系列活動的後續安排動作。

 

大家表示,一定要以搞好各自工作的實際成效切實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參加陝籍抗戰將士後代赴盧氏緬懷英烈學習團活動的抗楊虎城部抗戰烈士後代主要有:三十八軍五十五師副師長孫子坤烈士的孫子孫宇,三十八軍十七師馬勤動烈士的外甥女王琳,十七路軍機關報主任、中共在陝西最早建立的黨團組織負責人王尚德烈士的孫女王中夏。參加陝籍抗戰將士後代赴盧氏緬懷英烈學習團活動的原楊虎城部抗戰將士後代主要有:三十八軍軍長、中共地下黨員趙壽山將軍的外孫女楊抗美,三十八軍軍部搜索連連長、中共三十八軍工作委員會負責人範明(郝克勇)將軍的女兒郝曉延,三十八軍十七師政委、共產黨員劉威誠將軍的孫女劉海嵐和外孫女苗望海,三十八軍十七師師長、共產黨員張複振將軍的兒子張金城、孫女張瑾及外曾孫女方子和,三十八軍十七師副師長、共產黨員李慕愚的女兒李曼玲,三十八軍十七師五十一團政委、中共三十八軍工作委員會負責人之一徐又彬的女兒徐苒苒、兒子徐亮,三十八軍十七師九十八團共產黨員侯建庭的兒子侯志海,三十八軍十七師四十九團政委、共產黨員劉俠僧的孫女劉莉,三十八軍十七師五十一團團長、共產黨員張進修的孫子張軍興,三十八軍十七師五十一團排長共產黨員韋永昌的兒子韋忠民,三十八軍警衛連指導員、共產黨員趙銘錦的外曾孫周煜程,九十六軍新編十四師四十團、三十八軍五十五師機槍連連長王志恭的女兒王拉芹(王冠軍),九十六軍一七七師五三零團機槍連連長、三十八軍五十五師副營長郝秉鉞的侄孫郝孟元,九十六軍新編十四師四十二團團長、整編三十八軍上校軍務處長、共產黨員王訓成的兒子王定慈;九十六軍新編十四師四十團三營營長、三十八軍五十五師三營營長崔俊英的孫子陳宏胤(崔宏胤)等。

 

中共盧氏縣委宣傳部、楊虎城部三十八軍後代聯誼會共同承辦,範蠡鎮人民政府、官道口鎮人民政府,盧氏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縣紅色資源保護中心協辦此系列活動。盧氏縣地方領導人、抗戰老兵及家屬代表,抗戰歷史研究者、作家,盧氏縣委統戰部、黨史研究辦公室,盧氏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等單位,當地有關機構人員及社會各界人士代表等,一起參加此系列活動。中共盧氏縣委二級調研員、宣傳常務副部長張青,盧氏縣紅資源保護中心主任李海萍;範蠡鎮黨委副書記、鎮人民政府鎮長呂鋒,範蠡鎮紀委書記張少梅、範蠡鎮黨委委員常為民,範蠡鎮綜合辦公室主任崔強,範蠡鎮裏鋪村黨支部書記李軍濤;官道口鎮黨委書記上官新潔、鎮人民政府副鎮長崔鶴翔,官道口鎮石大山村黨支部書記常遂峰等,出席相關活動。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