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完成國際首次加克洋中脊的載人深潛科考,郭守敬望遠鏡累計捕獲2807萬條天體光譜穩居世界第一,“小鼠太空人”經歷考驗順利返回地球,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揭開黑洞在宇宙線起源中的作用……
向極宏觀拓展、向極微觀深入、向極端條件邁進、向極綜合交叉發力,近期,一系列科技新突破共同勾勒出創新中國新圖景。
錨定“四極”,加快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我國科學研究正不斷拓展人類認知邊界。
極微觀探索:解碼生命與物質的奧秘
4只“小鼠太空人”歷經體能測試、前庭刺激適應等嚴苛選拔,從300只候選者中脫穎而出,在太空開展多組織器官應激回應實驗。
與人類高度同源的基因密碼,逐步揭開太空環境對生命體深層影響的神秘面紗。從斑馬魚到太空鼠,我國在生命科學基礎研究領域持續深耕,科研人員不斷深入極微觀世界,破解物質與生命的本質規律。
專家分析認為,未來3至5年,隨著我國自主研發的腦機介面技術向臨床規模化應用突破、基因編輯與細胞治療等技術進入標準化應用階段,極微觀領域的創新將為精准醫療、生命延續提供更多“中國方案”。
這是11月1日在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拍攝的神舟二十號太空人乘組和神舟二十一號太空人乘組會師“全家福”照片。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極宏觀拓展:丈量宇宙與星系的演化
“如果說傳統望遠鏡是為天體‘拍照片’,郭守敬望遠鏡就是在為它們‘測基因’。”郭守敬望遠鏡運行發展中心主任羅阿理的生動比喻,道出我國天文觀測的新趨勢。
截至2025年10月,這臺國之重器累計發佈光譜數2807萬條、恒星參數1159萬組,數據量穩居全球首位,為重構銀河系形成與演化歷史提供了海量基礎數據。更令人振奮的是,望遠鏡核心部件——特種寬譜光纖已實現國產化。
從天問系列行星探測到嫦娥六號月背取樣,我國在極宏觀領域的科學研究步履不停。
面向未來,天問二號主要任務目標是對小行星2016HO3進行探測、取樣並返回地球,預計於2027年底著陸地球並完成回收;2030年前,中國人計畫首次登陸月球,繼續刷新太空探索的中國紀錄。
極端條件攻關:突破環境與場景的局限
歷時98天、航行15000餘海裏,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國際首艘具破冰能力的載人深潛作業母船“探索三號”及“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近日完成北極載人深潛任務後順利返回。
“奮鬥者”號在北極完成了43個潛次的作業。其中,在海冰覆蓋率大於80%的中央海盆,進行了國際上首次加克洋中脊的載人深潛科考,拍攝了多種生物及其環境的影像,採集了一批珍貴的生物樣品。
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黃曉霞表示,此次“探索三號”及“奮鬥者”號開創了在北極密集冰區“船潛協同”的移動式冰潛新模式,在海冰不斷漂移的惡劣環境中實現了精准導引、安全上浮,大大增加了極區載人潛水器海底作業的時間和範圍,使我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北極密集海冰區進行連續載人深潛的國家。
極端環境是科技創新的“試金石”。近年來,我國在深海、高寒、極地等極端條件下的持續攻關取得一系列關鍵突破。
11月19日,第二次青藏科考綜合集成“十大應用成果”在拉薩發佈,向世界展示中國青藏高原科考的系列成果。
正在進行的第42次南極考察,不僅中國自主研發製造的“雪豹”6×6輪式載具、THT550全液壓大功率牽引裝備將在冰原大陸開展驗證,多項新技術也將大顯身手。
圖為“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提供)
極綜合交叉:推動創新與產業的融合
“通過人工干預提高光合效率,實現從弱到強的轉變;通過人工改造,使原本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實現光合自養。”
近日在京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吳驪珠在《自然與人工融合的高效物質轉化》報告中,深入探討了自然體系與人工體系在物質轉化過程中的互補與融合。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交叉融合的創新範式已滲透到各科技領域。神舟二十一號任務同時涵蓋生命科學與流體科學研究,表明學科交叉融合正催生更多研究新路徑。
從量子科技、腦機介面等未來產業佈局,到積體電路、工業母機等重點領域攻關,我國正全鏈條推動科技創新。面向“十五五”,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科技自立自強水準大幅提高”的目標,既要破解已知難題,更要前瞻佈局未來方向。
中國科技在“四極”上的突破將呈現更深遠的戰略價值。正如吳驪珠院士所言,要打破傳統的學科壁壘,積極推動跨領域交叉融合,催生更多原創性顛覆性的科研成果,為建設科技強國注入新動能。 (胡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