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是逼出來的——孩子與家庭教育

優秀的孩子是逼出來的——孩子與家庭教育



文/蒙建連

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長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以身作則的模範行為,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終與家庭小集體有著密切的聯繫。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社會結構的複雜化,更凸顯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從一出生下來,父母就和孩子在一起,他們的語言學習、性格特點、行為習慣和學習能力的養成,乃至成年後的事業追求、價值取向、責任擔當等等,都受到父母的薰陶和感染,其影響作用是非常大的。

閒暇之餘,我經常電話與邦合兄弟聊起家事、孩事、天下事。我與他已有10多年沒有見面了。第一次見他,是在2002年馬長白先生到他學校開展跨省助學扶貧“一幫一、手把手”活動上。那時,他剛剛當代課老師幾年,他的大女兒才開始上學。第二次見面,是在2006年9月,他來到板升鄉弄雷校點做代課老師。板升是大化的大西北,離大化縣近130公里,離他老家(雅尤鄉)也是100餘公里。新的老師都不願意到板升教學校點代課,代課老師月薪三百來元,生活的拮据和事業的無奈就可想而知了。2009年9月,他返回家鄉繼續做代課老師後,我們就一直沒見面了。10多年來,他的事業已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2013年,他通過考試轉為公辦教師,我只是在電話裡給他衷心的問候和祝福。  

他的教育事業起點於老家附近校點,曾到過七百弄的弄蘭小學,也曾到過板升弄雷小學校點,又返回到家鄉的弄部小學、盤兔中心小學、尤齊中心小學任教。20多年的代課生涯,煉就他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和忠誠於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以及忠於職守、關愛學生、矢志不渝追求事業的品格情操。他的這種德高為師、身正為範的職業道德,無不深深烙印在他的子女的心靈深處,鞭策著他的子女去拼搏、去奮發、去追求高尚的事業。

可以說,他就是孩子們的啟蒙老師。孩子們茁壯成長的過程,見證了他營造的家庭氛圍和言傳身教的作用。

他的大女蒙芳妙,被華東師範大學錄取,在華東師大研究生畢業後,被南寧市三中正式錄取為公辦教師。目前,她正在向新的目標——北京大學博士生挑戰、衝刺。

二子蒙潤東,從都安高中畢業後,考取廣西科技大學,本科畢業後到貴港揚祥公司從事設計工作。

兩個孩子的成長成才,正是父母言傳身教的教育方式、優良的家風在逼著一路前行。

而我是在三十幾歲時,在離開教堂13年後,又重新成為背起書包參加高等自學考試的讀書郎。做過農民,當過工人,在農村莊稼草根下自學,在隆道礦山煤海深處裡讀書。從泥巴裹腿的農民到挖煤的工人,從代課老師最終走到今天的教壇主人,經過風風雨雨、嘗過酸甜苦辣,在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中,一路豪歌寫風流。  

我坎坷的經歷給孩子們巨大的激發和鼓舞,激勵著他們奮發向上。我經常教育他們:“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只有文化才能造就人生。別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們沒有理由說做不到,而且應該做得比別人更好、更優秀。”

我的孩子們就是這樣朝著改變命運、造就人生的目標去攀登書山,遨遊學海。

我的叔公蒙朝吉(七百弄鄉弄京村三聯屯人),在桂西師範畢業後,到弄棉小學任教。而後,他從小學老師逐步遷升,直至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工作,是一名瑤族布努語言研究專家。他和叔母長期兩地分居,他們以優秀的家教家風和模範行為來教育孩子,在窮山僻壤艱苦的環境中,養育出四個優秀的子女。

大女蒙鳳姣,1979年畢業于都安瑤中。1986年,在北京邊打工邊讀中國文學函授大學。1995年9月,在三個競聘考一個專業中,她以第一名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二女蒙豔芳,1987年9月考入河池市重點高中。1991年9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廣西民族學院物理系本科班。1995年9月,到北京市朝陽區任中學物理教員。

三女蒙鳳梅,高中畢業後,1996年9月考入國際關係學辦的成年大學會計專業,畢業後從事保險行業工作。

四女蒙春靈,1993年9月,在北京萬泉河小學,以全年級第一名考上了北京市重點學校101中學。1999年髙考後,考上了北方工業大學電腦科學與技術專業,2002年畢業參加工作。 

2004年9月1日,《河池日報》在“青春風采”欄目報導了她們的事蹟,被譽為“瑤家四朵金花”。

真是窮山溝裡飛出了金鳳凰!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蒙思球就是最典型的一個。蒙思球讀初中時,是馬長白先生開展跨省扶貧助學“一幫一、手把手”活動的受助人之一。他的父母親長期疾病纏身,家庭經濟十分困難。為擺脫困境,他把壓力化為動力,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化第一高級中學。在大高就讀的三年中,他一直以較好的成績拿下學校的獎學金。有一次假期補課,由於沒有錢交補課費,他向輔導老師申請當旁聽生,他的真誠和求知欲感動了所有人,終於獲得了補課的機會。高三的時候,他父親不幸病逝,母親病床不起,幼小的他獨自到兄弟親戚家求助借錢來處理父親的後事。在大學期間,母親病在家無人照料,大二時,他就把母親帶到學校去,一邊讀書一邊護理母親治病。本科畢業後,他被一公司聘為經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蒙思球就是這樣,用幼小的雙肩,過早地承擔起一個家庭的重任。用無瑕的心靈在學業、事業和孝敬父母的抉擇上,選擇了孝為先,為世人撐起了一面令人景仰的旗幟!

艱苦磨難,玉汝于成。父母的榜樣是巨大的無形動力,逆境更能催人奮進。這種“逼”,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個人努力的合力作用,是來自內心的價值取向、追求上進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意識,是來自內心的緊迫感、使命感和光榮感。


廣告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