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在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等地,一條車險欺詐黑色產業鏈暗流湧動。該條產業鏈以當地小修理廠為主體,協力廠商車損評估公司、代理律師等涉嫌參與,有的修理廠通過這種騙保伎倆竟一舉扭虧為盈。記者瞭解到,此類涉車險欺詐案件作案門檻低、隱蔽性強,可能在多地存在,亟須有關部門通過法律監督、行業整治等形成打擊合力。
利益驅使形成黑色產業鏈
2020年上半年以來,紹興地區多家保險公司向當地檢察院反映,一些車損保險理賠存在詐騙嫌疑。
紹興市人民檢察院通過大資料平臺進行資料檢索,對該市近5年的800餘份交通事故車損保險理賠糾紛民事裁判文書進行研判,通過匯總原告名錄、調取當事人身份資訊、報案記錄等,初步認定部分汽修廠存在車險欺詐。具有虛假理賠嫌疑的案件達60餘起,涉案金額超過1500萬元。
檢察機關發現,除了人為製造事故、利用高檔車零件差價欺詐等傳統手段外,在紹興市越城區、上虞區等地,一些修車廠受利益驅使,還形成了產業化車險欺詐模式。
上虞區人民檢察院一名檢察官表示,當地一家涉案修理廠專盯高速公路事故車輛,將事故車第一時間拖至修理廠,以免費維修等幌子,說服車主辦理理賠權轉讓手續,使自己成為保險權益實際受讓人,再通過虛增維修費用、人為擴損、更換零件賺差價等手段牟利。
目前,經過檢察機關調查,此類案件呈現分工明確體系化、訴訟方式合規化、作案手段隱蔽化等特點。
而且,作案過程中部分協同環節更加隱蔽。比如同一律師頻繁、批量代理此類案件,同一評估機構參與協力廠商評估,這些主體明顯涉嫌參與其中,但是根據現有證據無法追究其責任。
車險欺詐在保險欺詐中占比高達80%
儘管保險企業不斷通過智慧風控等提升防範欺詐能力,但欺詐仍然層出不窮。以車險欺詐為例,據保險業內不完全統計,就有擺放現場、二次碰撞、故意出險、虛報盜搶、駕駛員調包、重複索賠等幾十種類型。
記者瞭解到,紹興上虞等地的車險欺詐案件只是其中較新的模式,也只是車險欺詐的冰山一角。《2019年中國保險行業智慧風控白皮書》顯示,車險欺詐是保險欺詐的重災區,在保險欺詐中占比高達80%,保守估計每年涉案金額高達200億元。
由於保險企業間存在資訊壁壘、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不暢,此類案件時有發生,但一般難以形成長效的行業治理。對此,辦案檢察機關建議從聯合專項打擊、打通資料進行黑名單管理、建立行業長效監管機制等多方面入手,斬斷車險欺詐黑色產業鏈。
(吳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