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力智庫副理事長徐承康建議增加視障設施與配套


本報訊(記者桂英)10月15日為國際盲人節,旨在通過社會配套與無障礙設施,來幫助視障人士融入社區,自力更生,並喚起各界對視障人士的關懷。群力智庫副理事長徐承康表示,政府多年來對於視障人士各範疇的配套與支援漸趨完善,成效斐然,如交通事務局在全澳所有交通燈組安裝發聲設備,以及推出視障版助乘巴士報站APP,鼓勵視障人士出行。他建議當局在持續增加更多部門的一戶通無障礙服務時,在制定視障服務及推行相關政策時,在收集與諮詢視障人士的意見外,根據他們的實際需要並配合人體工程學及工程心理學的研究意見來作出調整優化,才能真正達到標本兼治。


徐承康表示,特區政府始終遵照《殘疾人權利公約》的宗旨與義務,在促進和保護所有殘疾人的人權路上不遺餘力,並與社會工作局持續推動無障礙設施與服務的落實,更為視障人士的增設不少配套與支援,一直致力於維護他們的權益。他指出多個政府部門一直攜手合作,構建本澳無障礙環境,如早前行政公職局聯同社會工作局,于盲人重建中心舉辦“一戶通無障礙友善功能交流會 ”,宣講“殘疾評估登記證”,以及協助視障人士開立“一戶通”帳戶,民眾迴響熱烈,徐承康倡議政府續辦相關活動,聯同更多部門提供一戶通無障礙服務。


根據社會工作局今年6月的資料顯示,持有效殘疾評估登記證的視力殘疾人數為762人,若能因應視力殘疾的程度顯示相關資料會更佳,亦有利社會更具體地掌握視障人士的情況,有助各界提供更適切的支援,盡可能消除他們日常面臨的障礙。另一方面,市政署對斑馬線及過路處降低行人道路緣,避免在行人道上鋪設防滑及透水性較佳的觸覺警示帶等,更計畫將來擴展至離島區。


徐承康指出當局需持續完善無障礙設施,在不同行人路之間的導盲磚連貫性不足,且防滑性能有待改善,再適當配合人體工程學及工程心理學專業技術及研究作優化調整,減低視障人士日常出行的不便,方能提高視障人士自主出行的可行性。


除了以獨立自主為目標的生活技能訓練、定向行動敎學等,徐承康呼籲各界著手舉辦更多視障人士與健視者共處的活動,豐富視障人士的精神生活,同時培養健視者的同理心,將心比已,日後遇到有需要人士可即時伸出援手,創建共融互助平等的社會。


廣告
廣告